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16位院士走进牡丹江
2022-07-27 10:24:28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牟海微责编: 赵滢溪

  “数字+智能”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3日~26日,2022中国工程院院士龙江行智能制造调研组走进牡丹江市,16位院士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入企业调研、考察交流,对智能制造、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江加快数字技术催生发展新动能献智献策,助力龙江振兴发展。

  加力舞动优势产业链

  “中国工程院高端智库服务,不仅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供咨询建议,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王振海告诉记者,他是黑龙江的老朋友,曾就东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战略研究,来黑龙江调研考察。他说:“黑龙江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都非常好,在重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院士们在数字智能领域的高端成果可以帮助黑龙江制造业通过科技武装实现创新发展。”

  作为此次院士龙江行智能制造调研组的召集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院士介绍,此次参加调研活动的16位院士全部来自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们的研究领域都是围绕智能制造、工业强国方向,囊括了工业系统的所有专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杨德森院士认为,黑龙江在智能制造领域基础相当好,建议在市场有需求、自身又有优势的领域加力发展。

  杨德森院士举例说:“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领域,黑龙江拥有科研、设计和加工制造全链条的发展优势,有全国顶级水平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校哈尔滨工程大学,有顶尖的大型舰船主动力研究所703研究所,还有哈尔滨汽轮机厂、哈电机等加工能力非常强的企业,建议加快智能制造步伐,释放这个链条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同时,也要培育下游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杨德森院士介绍:“水下装备中有些部件虽然很小,比如水下阀门、水下接头,但只要能做成一个件,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产值可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开辟经济增长新赛道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卢秉恒院士长期致力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了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术。

  “将金属粉末熔化,喷涂在零件磨损处进行修复,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应用非常广泛。”卢秉恒院士介绍,比如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使用一段时间后,叶尖磨损了,可以喷涂修复;再如煤矿液压支柱,作业时来回摩擦,时间长就报废了,采用喷涂修复,可实现完好如初。

  卢秉恒院士说,之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材料、焊接、精密超精密加工等方面有过很多合作研究。希望此次能与企业开展合作,利用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潜能,助力龙江经济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徐德民院士团队成员介绍,西北工业大学与黑龙江有着广泛合作,不仅与黑龙江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哈工大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很好的合作,近期还与中国一重签约携手研制深海装备,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双方还将围绕国家大项目开展合作,共建极限复杂制造研究院,将助力中国一重开辟经济增长新赛道。

  加快装备“数智化”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院士说:“黑龙江重工业基础很好,还有哈工大、哈工程等科技实力很强的高校,相信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未来可期。”

  王华明院士是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成果已在飞机、卫星、航空发动机等装备研制和工程生产中应用。他说,期待能与703研究所、一重、哈飞等龙江企业合作,围绕企业需求,进一步开发,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院士,长期从事高端控制阀先进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解决了流程工业关键控制阀“卡脖子”问题,研究成果在能源化工和深海开采等领域广泛应用,与大庆油田、大庆石化保持着长期合作。

  马玉山院士建议黑龙江加大力度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制造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同时开发系列产品,提高企业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以提升持续发展的能力。

  院士们还建议,通过智慧赋能实现智能工厂设备/人员管理、流水线智慧管理、机电设备健康监控维保、车间环境监测预警,发展数字化协同设计、人机混合智能、有人/无人协同、自主无人系统等,加快装备“数智化”发展。

  活动中,杨德森院士团队与牡丹江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牡丹江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和杨德森院士团队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通过科技合作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哈工大邓宗全院士团队与海林市达成了建设智慧农场的合作协议。(刘义博 黑龙江日报记者 彭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