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黑龙江申报省科学技术奖 这些新变化要知道
2023-12-12 11:51:56来源: 龙头新闻编辑: 刘才星责编: 赵滢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激发黑龙江省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深入聚焦成果落地转化,加快创新龙江建设,1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6号公布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何要重新制定《办法》?《办法》在奖项设置上有哪些创新?申报省科学技术奖有哪些途径?……记者就广大科技人员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

  问:重新制定《办法》的背景及必要性是什么?

  答:重新制定《办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有关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科技奖励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机制体制改革,陆续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对科技奖励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黑龙江省现行《办法》制定于2001年,距今已22年,亟需重新制定。

  《办法》充分反映了黑龙江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呼声,在总结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将黑龙江省科技奖励工作中行之有效、符合科技奖励改革精神的举措纳入《办法》,通过立法予以固化,以科技奖励为载体,突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问:《办法》在奖项设置上有哪些创新?

  答:《办法》在奖项设置上主要有四方面创新。

  一是新增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授予将先进技术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形成显著经济效益的黑龙江省企业。此奖将经济效益指标作为首要衡量标准,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聚焦“4567”现代产业体系,引领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从黑龙江省实际需要出发,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条件作出进一步调整细化。自然科学奖授奖的主体明确为个人,不再授予组织;技术发明奖突出强调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作用,引导广大一线科研人员面向经济主战场;科学技术进步奖突出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经济社会贡献导向,从实施技术开发项目、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规范。

  三是顺应全国科技奖励改革趋势,为优化奖项设置,提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的含金量,充分调动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不再设置三等奖,授奖总数调整为每年不超过190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50项。

  四是调整奖励频次,综合考虑各类奖励对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实际贡献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将以往各类奖励均每年开展一次评审,调整为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

  问:《办法》如何保障黑龙江省科技奖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答:《办法》规范了省科技奖励评审流程,明确了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工作职责。明晰了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管理体制,增设了省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和省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优化评审流程,强化对评审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同时,加大对科研诚信问题的惩戒力度,提出对违法、违纪的个人或组织计入科技奖励诚信档案,推送至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其实施联合惩戒。

  问:申报省科学技术奖有哪些途径?

  答:《办法》改变此前的“推荐制”,明确规定省科学技术奖实行提名制度,不受理自荐,由以下六类单位或者个人提名:国家或者本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本省工作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人民政府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经省奖励办确认的专家、学者、组织。同时,《办法》也明确了提名者应当遵守提名规则和程序,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有效性负责,并在提名、答辩、异议答复等工作中承担相应责任。

  问: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办法》实施,是否会出台其他配套文件?

  答: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加快修订《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体系,深化评审和监督机制改革,优化评审标准和程序,强化监督和惩戒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奖机制,不断提升奖励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逐步建立奖励后评估制度,推动获奖成果深度转化和产业化。(龙头新闻记者 彭溢 通讯员 关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