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刚进入4月,产自通河县的寒地大樱桃已经抢“鲜”上市了。有设施农业助力,通河县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种植见了成效,其中,清河镇清河村经过6年的种植实践,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村”,乡亲们凭借“乡村采摘”在乡村振兴路上闯出了名堂。
游客在樱桃棚里采摘、拍照。
转变经营模式 瞄准更大效益
自开棚以来,“樱桃村”就开始了一年里最忙时节。与往年不同,今年乡亲们不是忙着采摘果实,而是守在大棚门口忙着给采摘客发果篮、递剪刀。采摘果实这个收获环节,现在已经成了“游客体验”。
通河冰雪大樱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凡才说,今年,村里的经营模式大转变,采摘客进棚不收门票,采摘的果实每斤卖100元……每天进棚采摘的游客能接上溜儿,周末假日得接待上百人,村路边停满了车,游客多来自通河县城和周边县(市)。孟凡才也有了自己的新业务——拍短视频、直播揽客。不过,揽客归揽客,网上下单一律不接。孟凡才说:“因为进棚采摘的游客多,樱桃成熟速度现在跟不上游客需求,只得先满足采摘客,不能让人家空跑。”
“刚开始种植那两年,咱没啥名,线上线下啥招儿都用上了,还卖不动货。现在好了,树龄长了,产果也多了,咱就坐在家里接待游客、坐地收钱了。这都是因为乡亲们闯出了名堂。”孟凡才介绍,因为“樱桃村”的产品品质好,去年全村产的近万斤樱桃,被两个“大单”全包了,采摘的游客没啥机会。为了做强做大“樱桃村”的农旅产业,乡亲们商定,今年不接“大单”,探索散客进棚采摘为主的经营模式,增强游客体验感,给“樱桃村”扬名。
“技术+设施”稳固产业根基
2018年,孟凡才带着乡亲们从大连引进了第一批樱桃树苗,成立了合作社,尝试种植寒地大樱桃。几年间,乡亲们熟练掌握了特色种植技术:秋季开棚换土、冬季授粉剪枝,肥沃的山林腐殖土、山泉水灌溉成为特色种植有力保障,在设施农业“人造冬夏”助力下,寒地大樱桃在村里扎根,形成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鲜果品牌。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为了远期效益,前几年,合作社制定了严格的剪枝疏花规定,“憋”大果、限制结果量来养树,大家都遵照执行,如今果树枝干粗壮,挂果量和品质正逐年提升。
“进口的车厘子,皮厚肉脆;咱这寒地大樱桃,刚从树上摘下来,皮薄多汁,每一枚果就有一元钱硬币大小。”孟凡才指着一株株手臂粗的樱桃树说,这些樱桃树移栽进棚时就是“7年苗”,如今树龄13年,正是好时候,每株挂果六七十斤不成问题。
增添新产品 提升价值链
“通河大樱桃”花期、果期能从严寒冬日持续到6月底,棚内景观形成了招人的“乡村网红打卡地”,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就是为了进棚取景拍照,这让孟凡才萌生与影楼合作打造“观光农业取景地”的想法。他跟当地几家影楼谈过合作,收益虽不算高,但“流量”却着实增加不少。
记者看到,每栋温室边缘低矮处,都摆着数百盆盆栽树苗。孟凡才说,那是他设计的“果树盆景”,是花卉市场预订的,今年就能结樱桃,每盆能卖上百元。棚室内的空间因此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还增加了一项收益。孟凡才说,如果“樱桃村”的“果树盆景”花开百姓家,他们的农旅融合产业会结下更多硕果。
对于产业之路未来发展方向,孟凡才表示,兴产业技术是关键,他们计划以技术促进黑土生金。今年,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质树种,丰富产品品类,扩大苗木收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丰富、优质、多元的产品提升价值链,带领乡亲们创造更大收益,走上农旅融合增收致富路。(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