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兴安岭西麓倾泻而下,乌裕尔河逐渐蜿蜒曲折。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浩荡奔腾,有的只是舒缓恣意的河水漫延,扎龙湿地自此形成,造就了它独特的风骨与余韵。21万公顷湿地、独特的内陆水域环境、原始的芦苇沼泽胜境,为珍稀水禽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260余种鸟类繁衍生息,全球知名鹤类齐聚于此,近千只丹顶鹤将湿地装点成鸟的乐园、鹤的故乡。
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故事与养鹤情怀交相辉映,历久弥坚。扎龙珍稀水禽的养育故事,正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扎龙生态的涵养保护故事,就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生态到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从笼养到野化训飞 鹤类纵情“排云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向芦苇沼泽,养鹤人徐惠就提着装满鱼儿的铁桶,吱呀吱呀地蹚进了芦苇荡,大手一挥,一对丹顶鹤就从苇草中探出身子,轻巧啄起掉落在水面上的鱼儿。
与鹤纵情相伴16载,徐惠养鹤、护鹤、拍摄鹤,鹤是他的孩子,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把微信步数关了,要不天天霸占着朋友圈封面。”凌晨三四点钟徐惠就来向鹤报道,喂食、清理、互动、巡护,他经常在7点才吃上早饭,接着开启全天的工作,偶尔还会在傍晚7点多再来到保护区,将两只“明星鹤”引到旁边一个两米高山坡上,伴着身后的落日余晖与晚霞,欢快起舞。此时,他会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下丹顶鹤优美的瞬间。
游客观鹤。
如此活动一天,没人能够在步数方面比拼过他。“那时占领微信运动封面,很多朋友都会给我点赞,大家都很羡慕我呢。”徐惠揉搓着满是伤口的双手,美滋滋分享着他的工作经历,不现一丝疲倦。
不知是否是与鹤朝夕相处的原因,徐惠讲起自己的故事,也是手舞足蹈。同样带着上扬的手势,徐惠说道:“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丹顶鹤回归大自然。这些年保护区通过野化训飞等方式帮助丹顶鹤掌握野外生存技能,累计放归了350余只,通过野外监测等方式得知它们都生存的很好。”
野化训飞组组长王朝也是扎龙的“老人”,他在保护区工作14年了。他介绍,在扎龙保护区的野化训飞基地,每天有四个时间段,共计30余只丹顶鹤从山坡后踱步上来,伴随着训飞员的旗帜与手势腾风而起,飞跃游客们的头顶,游走在扎泽地,时不时啄起掉在水面上的鱼儿。丹顶鹤野化训飞工作主要从锻炼鹤的飞翔能力、野外觅食能力、自我防御能力等方面入手。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扎龙保护区就针对丹顶鹤开始了笼养,组建丹顶鹤活体基因库种群,开展丹顶鹤由笼养到散养的探索过程,1983年实现了散养鹤种群的野外越冬,1987年完成了散养鹤种群后代野化工作,探索了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由笼养到散养,最终过渡到野生鹤种群的独特野化路径,为世界丹顶鹤物种保护提供了扎龙范本,如今该模式已趋于成熟。
从个体养鹤到群体护鹤 鹤保护事业得到传承
为什么扎龙有鹤?因为这里湖泊水系发达,气候宜居,水禽的食物来源十分丰富;因为这里芦苇茂密,便于丹顶鹤休养生息,躲避天敌。曾几何时,扎龙保护区存在着人鸟争地的情况,各类生物资源呈现减少趋势。为丹顶鹤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助其繁衍生息,是几代扎龙人奋斗不息的事业。
“我来到扎龙成为一名饲养员后就跟着老叔学习,除了喂养鹤,还要摸清散养鹤巢穴、记录下蛋周期、整理养鹤档案。我老叔就是徐建峰,他手把手带我入行。”提到徐建峰,徐惠陷入了回忆。
徐建峰和徐秀娟是每个鹤城百姓都铭记一生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丹顶鹤生长繁育的全周期,也托起了扎龙珍稀鸟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如今,养鹤群体越来越壮大,第三代养鹤力量充盈着扎龙保护区。
“老叔的女儿徐卓就在保护区科研宣教中心工作,她经常骑着电动车去野外转一圈看看鹤,有时还招呼着让我骑摩托带她出去熟悉一下野生鹤栖息的点位。”透过徐惠的讲述,可以想见这位行事利落的90后女孩行进在野外中的画面。
人与鹤的亲近。
只因大学时期一次来扎龙旅游,出生于1994年的高歌就选择了日后要留在这里生活工作。“我是呼伦贝尔人,大学在云南昆明上的,之所以选择一个第三方城市奋斗,只因为我热爱扎龙的生态环境!”去年,扎龙保护区科研宣教中心迎来了包括高歌在内的两位新生力量,主要从事扎龙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科研监测。虽然刚来到扎龙工作不到一年,但是仿佛与扎龙相伴了半个世纪,他们毅然选择扎根扎龙。
从湿地修复到鹤主题活动 鹤文化诠释生态文明
阵阵微风吹过,芦苇慢慢弯了腰,惊动了上面攀落的蜻蜓。放眼望去,几只丹顶鹤也正腾风而起,轻盈优美的身影划破天际,其间还有几只灰色的白枕鹤也扇动翅膀,游客们不禁加快了步伐,三三两两集聚到观鹤台。
此情此景,是大自然再次赠予扎龙的生态礼物。
乌裕尔河蜿蜒曲折。
20年,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级调研员王文锋见证着扎龙的变化。
2002年起,通过中部引嫩工程调水应急补水扎龙湿地,随后逐渐建立起长效补水机制,扎龙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取得进展。从2000年到2020年,扎龙保护区植被生产总量提高一倍,明水面面积从2001年的130平方公里扩大到600平方公里以上。2018年完成了第一期扎龙湿地核心区居民生态搬迁工作,有效缓解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要说扎龙保护区生态好不好,看看这些动物就知道了,我看见了不少过冬回来的大雁,这在以前好像是没有的。”说话间,鹤城摄影爱好者马颖提了提脚上的靴子,为了捕捉丹顶鹤和大雁的神态,她踏进了一汪浅水中。“我今年58岁了,我曾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唯独钟情于家乡。身为鹤城人,我很骄傲和光荣!”
在扎龙保护区,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游客、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拥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湿地保护“宣传员”。
王文锋自豪地说,在各界力量的帮助下,扎龙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保护典范。在扎龙湿地模式的影响下,黑龙江省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多年来,扎龙保护区在多个重要国际会议和科研项目中分享湿地与鹤类养护经验,递交出一个个享誉世界的生态名片。生态旅游、科教研学、文化创意……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拉开了新时代鹤城的发展序幕。
夏季的扎龙湿地,犹如一块翠绿色的珍宝镶嵌在松嫩平原,曲折河道如同发光的银色绸带缠绕其中,让人流连忘返。鹤城人民投身生态环保事业的担当与智慧,打造出的“鹤文化”,也正在经久流传。(文/黑龙江日报记者 徐佳倩 孙昊 摄/黑龙江日报记者 郭俊峰 刘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