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预先实现“碳中和”
2022-07-05 14:27:33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于灵爽责编: 赵银平

  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世贸大道66-1号的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最近上新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展品——“碳中和证明书”。这张编号为No.HNRE-CNC-2-22-001、落款时间为2022年6月23日的绿色证书,由黑龙江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颁发,内容包括证书编号、申请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碳中和边界、预估碳排放量、注销碳排放量、碳减排量来源项目以及碳中和结论等。

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 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 预先实现“碳中和”_fororder_图片4

编号No.HNRE-CNC-2-22-001的“碳中和证明书”

  该证书代表黑龙江省碳汇交易平台上线试运营期间首单成交项目——“中国龙江森工碳普惠林业碳汇项目”落地。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以60元/吨的价格从龙江森工碳资产公司购买碳汇项目,用于抵消2022年度运营期间预估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了预先“碳中和”。该项目作为黑龙江省首单通过线上平台挂牌并成功交易的碳汇项目,对黑龙江碳汇要素市场的统一完善以及全省碳普惠、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哈尔滨银行始终致力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勇于承担并践行社会责任。在《哈尔滨银行(集团)2021-2023年战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建设绿色银行作为“基础重塑战略”的组成部分。位于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处于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的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成为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银行建设的先行者,标志着哈尔滨银行在环境、社会和管治(简称ESG)方面迈出新步伐,在助力“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建设宜居幸福之都、黑龙江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方面作出新努力。

  6月17日,在黑龙江交易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碳汇产业合作签约仪式上,黑龙江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黑龙江省碳汇交易平台上线试运营期间首单成交项目“中国龙江森工碳普惠林业碳汇项目”申请人——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颁发了“碳中和证明书”。证书内容显示,“碳中和边界”指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支行运营期间购入电力、热力和员工通勤等预估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预估碳排放量246.52吨二氧化碳当量;注销减排量247吨碳汇量;碳减排来源项目为中国龙江森工碳普惠林业碳汇项目;碳中和结论显示,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注销的碳减排量大于预估碳排放量,实现了预先碳中和。哈尔滨新区科技支行行长高德新表示,此次推进实施办公场所全体职工生产生活的碳中和,就是建设绿色银行、在实现“碳中和”道路上的先行先试,是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具体行动和有益实践。

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预先实现“碳中和”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705110751

黑龙江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哈尔滨银行哈尔滨新区科技专业支行颁发“碳中和证明书”

  近年来,哈尔滨银行不断探索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从发展战略规划层面设定绿色金融工作目标,以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政府、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绿色金融的部署要求。2017年,该行发行了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为黑龙江省首家发行绿债的金融机构;2018年,该行将发展“绿色信贷”纳入董事会职权范围和公司章程;2020年,该行在董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下设ESG工作小组;2021年,该行在加强ESG管理、切实履行环境责任方面打开新局面,将环境责任融入战略安排、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日常低碳运营、社区投资等,在《哈尔滨银行(集团)2021-2023年战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建设‘绿色银行’,渐次发力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投向”作为“基础重塑战略”组成部分;并制定了《哈尔滨银行绿色金融指导意见》,以全面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取得突破。同时,哈尔滨银行提前布局的气候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先后取得实质性突破与好评:推出的“黑土贷”产品,大力响应国家和黑龙江省关于东北黑土地保护的号召,助推绿色农业发展;哈行“云闪付”无界主题白金信用卡,则尝试从源头降低实体卡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目前已发行近5000张。(图/文 哈尔滨银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