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社会眼|哈商大校友:助力冬奥赛场“制冷” 智慧点亮“绿色”冬奥
2022-02-26 14:36:03来源: 龙头新闻编辑: 于灵爽责编: 胡晓萌

  2月20日20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如约而至。

  在本届冬奥会上,随处可见低碳节能的影子。从开幕式“亮相”的以清洁氢能作为燃料的“微火火炬”,到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再到水立方被改造成“冰立方”,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间……北京冬奥会圆满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随着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投入使用,冬奥会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在冬奥科技大军中,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专业(现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研发了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等重大攻坚项目,引领制冷领域低碳环保技术,以科技智慧助力冬奥。

  “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具有安全性高、能耗和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全部热量可回收利用,可使场馆能源系统冷热一体化高效运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二氧化碳制冰除了绿色环保,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制冰快速且冰面温度均匀,温度均匀、温差越小的冰面就越平整,越有利于选手滑行,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冰场项目总工程师——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专业1998级校友、艾斯特制冷与太阳能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楷带领团队设计研发了国内首套竣工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并将该技术应用到冬奥场馆首体场馆群建设中。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新建、改建了共15块冰面,其中7块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首体场馆群占4块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冷冰场最密集的场馆群。“我们的混凝土浇筑是61x31米、整块1800平方米的平面,没有分隔缝,同时要达到平整度在正负3毫米以内,这样大面积没有分隔缝的场地,如何解决混凝土的热胀冷缩就是一大难题。”刘楷带领团队攻克二氧化碳大面积制冰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实现设计建造、技术攻坚全过程“中国制造”。“哈商大培养的学子,在国内制冷工程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刘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冬奥会期间,防疫成为重点关注话题。IOT智能取餐柜在 北京冬奥会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冬奥村的运动员主餐厅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优智”的餐食外带服务,让运动员体验到“舌尖上的中国”。“IOT智能取餐柜兼有制热、保温和冷藏功能,满足多样需求,最大限度保证餐食饮品的美味和营养,可根据奥运村运动员餐厅运营需求定制APP小程序,使用者远程下单、到柜扫码取餐,餐厅提前预知外带餐食数量、灵活准备,为疫情防控、安全办赛、优化餐饮运营效率做出贡献。”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专业1994级校友——北京冬奥会冬奥村IOT智能取餐柜项目总负责人、松下冷链(大连)有限公司新零售事业中心所长于燕介绍。

  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创造性的“水冰转换”同样很低碳。“‘冰立方’制冰系统为国内首个使用R449A环保冷媒的室外可移动撬装式冷冻站,出水温度可实现长期-18℃,乙二醇溶液浓度45%,机组可实现25%-100%输出负荷自动调节功能,室外设置风冷散热,同时配置IOT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专业2000级本科、2004级研究生校友——松下冷机(大连)有限公司技术部长杜丽丽介绍,其团队采用世界领先技术助力北京“水立方”完美变身“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冰场制冰系统成功改造以及河北承德塞罕坝国家冰上项目训练中心顺利落成。

  “夫妻携手服务冬奥,是我们共同的宝贵经历,也将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杜丽丽介绍,她的爱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专业1999级校友李飞作为松下冷链(大连)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参与了奥运村厨房冷柜项目研发。

  据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郑秋鹛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办于1973年,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制冷专业之一。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热能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现已培养毕业生近5000人,向国家输送了大批制冷、空调工程专业等方面工程技术人才。北京冬奥会期间,多名哈商大师生、校友在场馆建设、设备保障、赛事执裁及志愿服务等岗位助力冬奥、服务冬奥、参与冬奥。(记者 蒋平 视频 周姿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