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开启公共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加快建设智能、高速、泛在、融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自2018年以来,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坚持自我革命、创新驱动、调整职能、再造流程,全力推动公共交通行业传统管理方式转变。日前,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启公共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并加以实施,以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公共交通治理能力为工作目标,全面开启公共交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建设新征程,迈出哈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
公交优先廊道助力百姓快捷出行 供图 受访单位
交通运行监测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对运输车辆实施监控 供图 受访单位
当前,交通运输发展已经由传统要素驱动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等战略举措添薪续力。传统公共交通领域数字化应用程度不高,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支持不足,各类公共交通服务智能衔接不够顺畅,交通供给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服务需求,公共交通治理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破解公共交通发展“瓶颈”,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跟交通运输时代发展步伐,哈尔滨市交通运输局积极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改善交通出行服务体验,依托世界银行贷款哈尔滨高寒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建设项目,先行先试,走出一条硬件先行、网络支撑、数据多元的数字化转型探索之路。
快速建成交通运行监测调度指挥中心,形成一整套包括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通信网络、智能指挥中心硬件系统和交通运输智能化管理平台软件系统的综合交通运输监测与协同调度业务系统,范围覆盖常规公交、巡游出租、网约出租、交通执法、应急指挥、公交规划等交通运输各领域。
同时,不断完善全市营运车辆监控设备布设,总计安装72834台车载智能监控设备,实时掌控全市6251辆公交、4684辆网约出租车、14380辆巡游出租车、47519台“两客一危及重型货车”等运输车辆的运营管理。打造新阳路、南直路、长江路三条公交优先廊道,开创性安装68台雷达检测设备,实现公交廊道智能感知。目前,哈市交通运输前端数字感知硬件设备功能配置、运算存储能力及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已经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为下一步数字化转型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保障。
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公交出行服务体验,完成规划建设2300余块公交电子站牌,推出“哈尔滨交通出行”APP及微信公众号,对车辆实时位置、到站情况、车厢拥挤度、公交线路沿途路况等信息实时推送。市民随时可以拿出手机或到公交电子站牌了解公交车辆的运行情况,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让市民掌握公交出行的主动权,最大程度消除市民的候车焦虑,有效提升市民公交出行体验。
倾力打造数据集成与可视化平台和交通运行监测与决策支撑平台,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公交车运行情况、网约车运营状态实时影像、数据等多要素集中显示,实现对公共交通运行情况、运营态势的精准监测。快速为220多条线路、6000多个公交站点建立线网规划数据,自动数据计算较人工审核规划线路更为科学合理,为公共交通出行服务与管理带来全新的数字化手段。
以现有数字化硬件设施为基础,以着力提升公共交通数字化服务体验为目标,哈市交通运输局将坚定不移全面推进公共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重点继续完成好九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综合交通运行监测调度指挥中心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综合监测指挥能力;二是推动管理要素数字化,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治理能力;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督管理,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整体管控能力;四是深化交通政务“一网通办”,提高用户满意度;五是推动智能交通服务民生工程,提供出行服务新体验;六是开展行业决策数字化应用,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分析决策水平;七是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应用,促进智能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八是以稽查管理需求为导向,推动交通执法数字化革新;九是推动智慧公路建设,提升公路智能化管理水平。
公共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道摆在每一位交通运输奋斗者面前必须做好的必答题。哈市交通运输局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以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持续推进公交行业数字化转型各方面工作走向深入,不断促进哈市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不断增强哈尔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邢汉夫)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