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通“梗阻” 让12.7万户居民告别吃水难

2019-12-04 09:21:45|来源:哈尔滨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通“梗阻”,让12.7万户居民告别吃水难 本报记者 张磊.

  “我们这儿是老小区,管网老化、水箱渗漏,以前4到8楼白天供水断断续续,得等到深夜用水高峰过了,才能供上。”张先生家住建国南头道街37号院。今年小区二次加压水泵更换了,水箱换成不锈钢材质的,储水量达到60吨。他和邻居们用水再也不愁了。

  从2018年至今,哈市开展吃水难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二次供水管线敷设约175公里,整合改造二次供水加压泵站110处,完善了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约12.7万户居民告别“夜来水”等吃水难问题。

  40多年老楼,告别了夜来水

  “施工人员8月21日进场,23日完工。工程干了3天,困扰我们小区好多年的吃水难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南岗区汉祥街106号居民王先生说。这栋居民楼建成40余年,因年久失修、管线老化等问题,几年前自来水水压开始降低,白天5楼、6楼没水,居民得等晚上用水高峰之后勉强才能用上水。后来,问题越来越严重:有时晚上也没有水,甚至在夏天出现接连几天没水的情况。如今,小区实现正常供水,居民们也终于舒了口气。

  近年来,部分老旧小区吃水难成为困扰老城区居民的焦点问题——部分既有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建成年代较久,设备管线出现老化损坏渗漏,再加上小区未配备水箱、物业弃管等诸多问题,造成居民家中难以正常供水。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摸底江南主城区存在吃水难问题情况,市住建局组织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区政府和哈供水集团,对江南主城区范围内出现吃水难的点位进行了两轮排查。

  根据排查结果,去年8月,市政府印发《关于道里等五个行政区老旧吃水难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由市财政承担非产权单位管护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费用,投资3.484亿元,对324座泵站或点位的二次供水泵站集中进行改造。随即,政府各相关部门、哈供水集团等齐头并进,紧锣密鼓推进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

  改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专家坐镇解难题

  “与一般建筑工程不同,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工程分散在全市各处,大部分集中在建成年代较久的老城区范围内,具有点位分散无法集中管理、难以确定管线规划路由、地下管网复杂易交叉、作业面窄小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免施工中损坏其他管线,每个点位都需要与10多家单位办理管线会签手续。

  为尽快完成审批,市住建局连续组织了多次集中会签会议,并与规划、交管、城管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加快进行线位规划、占挖道路等相关手续审批,城管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推进各点位按相关规划办理前期手续……一个个项目由此实现扎实落地。

  “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是改善市民生活的重大民生工程,不仅要优先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的需求,还要做到安全可靠、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此轮改造的标准。

  作为实施主体单位的哈供水集团和建投集团,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对每一个改造项目均采取现场勘测、一个点位一套方案的方式予以推进。同时,为解决个别改造点位遇到的疑难问题,给排水、结构、电气等领域专家成立了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工程专家指导组,从技术层面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提供指导支持,保证达到让百姓喝上放心水的预期目标。

  明年将强化二次供水设施管护

  为保证今后二次供水改造实施主体单位,采取相同施工措施,建成标准统一、信息数据接口规范化的二次供水加压泵站,今年6月10日,由市住建局委托哈供水集团编制、并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的《哈尔滨既有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技术导则》正式施行。这是一部为规范既有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提高改造工作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专门编制的技术导则。

  《导则》提出,施工要充分结合哈尔滨寒冷地区特点,设备设施、立管等选择使用时应采用加温、保温技术手段;个别小区无改造空间、空间条件恶劣时,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楼宇内建设小型一体化集成加压试验间,解决特殊环境下楼宇的吃水难改造问题……《导则》用统一标准规范全市既有小区供水设施改造,从根源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目前,主城区此轮二次供水加压设备陆续投用,约12.7万户居民用上了符合标准、水量稳定的自来水。

  “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哈市吃水难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年哈市将着重加强对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个别小区的供水管线、二次供水加压水泵等供水设施设备进行改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