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展区。
会议现场。
风热机组、卫星测控、AI医疗机器人……一个个高科技项目正扎根黑土地,黑龙江以高效政务服务和雄厚产业基础,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
借助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这一重要平台,“投资龙江”黑龙江-京津冀重点产业合作交流会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京津冀地区50余家重点企业代表齐聚一堂。
现场签约总额达26.15亿元,涵盖装备制造、化工、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与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黑龙江不仅资源优势突出,营商环境更是持续优化,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
A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多家企业代表高度认可黑龙江省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高效务实的政务服务,认为“龙江速度”正成为吸引投资的新优势。
德勤中国华北区及华西区主管合伙人王拓轩表示,黑龙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从跨境物流到知识产权保障,从涉外服务到全域旅游配套,龙江正以务实高效的服务赢得市场信任。
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玮深有感触地说:“自公司计划在佳木斯投资建设卫星测控基地以来,佳木斯市政府展现出了极高的办事效率与服务热情。”他介绍,在项目审批环节,相关部门安排专人跟进,大大缩短了项目筹备周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佳木斯速度”。
北京中科风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晓晖在介绍风热机组项目时,也表达了对当地政府的赞赏:“我们由衷感谢哈尔滨市呼兰区政府展现出的前瞻视野和高效服务。呼兰区以其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政策,为我们的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B
多元产业释放投资机遇
从装备制造到生物经济,从新能源到数字经济,黑龙江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核汇海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志军介绍了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19.28亿元,目前全额持股或控股23家项目公司,专业从事风电、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及运营。”他表示,黑龙江中核汇海鸡西储能项目规划建设200MW/800MWh磷酸铁锂储能电站,采用行业领先的新型构网型储能技术,总投资约8.2亿元,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
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星宇分享了企业在医疗智能装备领域的创新成果:“作为全球智能装备领域唯一一家同时拥有AI手术规划系统和AI手术机器人系统Ⅲ类注册证的创新医疗器械科技企业,我们已与哈尔滨市平房区签署了落地协议。”她表示,长木谷北方总部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公司将依托ROPA智能手术机器人,联合哈尔滨多家核心医疗机构,共建“黑龙江骨科智能手术示范中心”。
钟晓晖介绍了公司的技术创新优势:“由中科院风能团队潜心研发的风热机组是破解我国风能消纳和供热绿色转型的颠覆性技术,可为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他表示,在呼兰区落地的风热机组整机装备制造总部基地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着我国在大型风热机组整机设计和制造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C
向北开放展新姿
黑龙江有着向北开放的区位优势,为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重大机遇,深受企业家认可。
王拓轩表示:“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以及中俄博览会等合作平台的持续扩大,龙江正成为向北开放新高地,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北京黑龙江企业商会会长戴迪表示,商会自2007年4月成立以来,始终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目前拥有企业会员3000家,其中理事单位760家,副会长以上单位115家。成立18年来,累计为家乡引进项目投资额近3000亿元。”他认为,黑龙江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更是能源资源大省和生态屏障强省,近年来围绕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多个领域推出多项务实政策,为企业落地和项目孵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董玮介绍了公司依托黑龙江区位优势的发展规划:“我们将以佳木斯卫星测控基地为核心,在黑龙江不断拓展业务布局。计划依托基地,打造航天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项目,深度挖掘航天数据在农业、林业、环保、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现在的黑龙江,全面振兴宏图正举、未来可期。2025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1%,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显著,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
“期待各位企业家继续宣传推介黑龙江的投资环境、特色优势和发展机遇,带动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沿技术、雄厚资本、高附加值的项目汇聚龙江。”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牟善学表示,黑龙江将以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良的环境,迎接各位企业家的到来。(文/记者 付宇 摄/记者 张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