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质生产力的龙江实践”系列报道⑦ 双基地赋能 龙江制造业崛起正当时
新和成生产线。
工大卫星总装测试车间。
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黑龙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黑龙江产业发展迎来里程碑时刻——哈尔滨航空集群与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双双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从玉米变身高端保健品,到卫星翱翔太空,两大集群的崛起,正是黑龙江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交上的一张亮眼答卷。
一粒玉米的“价值跃迁”
走进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和成)生产车间,金黄的玉米粒在传送带上奔涌,历经数十道精密工序摇身变为维生素C、辅酶Q10等高附加值产品。“1吨玉米能产出500千克胱氨酸、800千克维生素C和10千克辅酶Q10,比起初级玉米出口,深加工产品价值翻了好几倍。”企业工作人员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这样的“加工魔法”,在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处处可见。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绥化市以玉米深加工为根基,构建起9条产业链、50余种产品的产业矩阵,从淀粉、燃料乙醇等初级产品,到氨基酸、结晶糖等中端产品,再到多元醇、高端保健品等下游产品,实现了“一粒玉米吃干榨净”。
2024年,集群产值达680亿元,其中绥化片区43家规上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1098万吨,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突破。新和成全球首个生物发酵法D-泛酸钙(维生素B5)产品入选工信部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星湖科技的核苷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三,技术领跑世界;龙江阜丰手握52项国家授权专利,苏氨酸全球产能占比27%,产品远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占总营收35%以上。
不仅如此,集群还联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丹麦科技大学等20余家国内外顶尖机构,搭建“跨地域”创新平台,让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政策加持更让集群发展如虎添翼。绥化出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2022年以来,市工信局先后为新和成、龙凤玉米、中粮生化等11户生物制造企业争取省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等政策资金1.53亿元,为哈三联、福和制药、中桂制药等20户生物医药企业争取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药品产业化奖励等政策资金6258万元。
如今,集群正朝着2025年780亿元产值目标迈进,多功能中试平台加速建设,一批高科技成果即将落地,向国际一流生物制造集群冲刺。
从“大国重器”到“商业航天”
在哈尔滨,一张“上天入地”的产业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哈尔滨航空集群以航空工业哈飞、航发东安为核心,构建起通航飞机、无人机、发动机、卫星研发的全产业链,22家国家级创新载体撑起“硬核”创新实力。
AC332直升机能在高海拔地区高效完成人员物资运输、搜索救援、医疗救护等多种任务,铂影T1400无人机成为工业级标杆,年产180颗卫星的工大卫星智造总部项目已投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正焕发“航天新活力”。
不同于传统航空制造,哈尔滨航空集群锚定“商业航天+民用航空”双主线,依托哈工大卫星总部基地,集群正打造涵盖火箭测试、卫星总装、应用服务的航天产业闭环。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基地,为国家低轨卫星快速组网提供关键支撑。
技术突破同样是航空集群的“制胜密码”。在发动机研发领域,企业攻克材料强度难题,让航空发动机性能再上新台阶;在卫星制造环节,模块化生产技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与此同时,集群通过“龙头企业+配套生态”模式,带动3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整机研发—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产业生态,让创新效能最大化。
如今,航空集群正加速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商业航天项目紧锣密鼓推进,民用航空产品不断拓展市场,老工业基地的“航空梦”,正借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书写东北振兴“龙江答卷”
从生物制造的“黄金玉米链”,到航空航天的“蓝天产业链”,黑龙江两大集群的崛起绝非偶然。它们一个依托粮食大省的资源优势,一个传承老工业基地的制造基因,以科技创新为核、产业协同为翼,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行的道路。
在创新生态构建上,绥化市培育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京粮生物“基于数字化技术‘4效一体’质量管理经验”入选国家质量标杆质量管理模式变革方向典型经验,海伦国投非粮生物质利用技术开发中试平台入选首批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
在产业协同上,生物制造集群联动绥哈大齐四地,构建年加工超千万吨玉米的产业走廊;航空集群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抱团取暖”的产业合力。
当前,“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交汇,两大集群正以更高目标冲刺——生物制造集群剑指国际一流,航空集群锚定国内领先商业航天基地,它们不仅是黑龙江产业转型的“排头兵”,更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龙江样本”。
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黑龙江用新质生产力为产业集群赋能,正书写着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的精彩篇章。未来,这里必将为东北振兴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龙江力量”。(文/摄 记者 孙铭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