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网的小龙虾。
肥美健硕的小龙虾。
技术员在田间指导。
钓小龙虾。
曾经,小龙虾对于哈尔滨而言,只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如今,它已蜕变为带动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年来,小龙虾在哈尔滨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不仅在餐饮市场掀起消费热潮,更在养殖、批发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哈尔滨寒地小龙虾养殖从2023年的0.07万亩到2025年的5万亩,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创新发展 产业活力迸发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杏林村的黑龙江省寒地虾产业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小龙虾养殖基地,稻田池埂上,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工程师杨杰正与养殖人员进行技术交流。该公司总经理邵和新介绍,公司从事寒地小龙虾本地种苗繁育驯化和市场销售一体化业务,今年小龙虾养殖有两种模式,其中池塘养殖300亩、“稻虾共养”1000亩;深加工项目去年已落地,推出小龙虾水饺产品。
在宾县糖坊镇胜利村的稻虾共作示范田,翠绿的稻苗在风中沙沙作响,根系却在水下悄悄孕育着另一份生机。宾县糖坊镇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宋海清说,起初对寒地小龙虾养殖持怀疑态度,担心养不好,从2023年养殖3亩小龙虾,到2025年养殖面积扩大到270亩。
31岁的冯亮是宾县泓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该公司以“南繁北育”方式培育寒地小龙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129户农民参与养殖。冯亮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从事虾苗培育、养殖及休闲垂钓业务。今年培育了1035万尾虾苗,其中300亩池塘投放210万尾苗、“稻虾共养”900亩投放220万尾苗。目前,小龙虾已进入上市季节,日均产量约1500斤至2000斤,预计今年总产量达16万斤。这些被送往哈尔滨水产批发市场销售的小龙虾,其个体大、肉质紧致、口感Q弹,深受消费者欢迎。
宾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广成介绍,宾县小龙虾产业养殖面积从2024年的2300亩扩展至近8000亩,预计产量从2024年的15.2万斤跃升至80万斤以上,虾稻米产量从2024年的120万斤增长到400万斤以上,稻虾综合产值将突破5500万元,初步形成“基地垂钓、产地直销、城乡直通”的格局,展现出非凡活力和广阔前景,成为宾县农业特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黑龙江坤德农业技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冬彦介绍,该公司在双城区主要经营寒地小龙虾种苗繁育和养殖,养殖面积955亩,目前已建立小龙虾分拣中心,主要销往本地及省外。
在道里区的哈达友谊农贸市场,小龙虾交易火爆。总经理助理赵洪雷介绍,6至9月是销售的旺季,产地主要是本地及江苏,日均交易量在1500斤左右。
科研破冰 攻克技术难题
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渔政处处长杨宝刚表示,为推动寒地小龙虾产业起步,哈市锚定国家“十四五”渔业现代化发展机遇,深挖冷水资源潜力,以科技为引擎构建“研发-苗种-推广-配套”全链条发展体系,聚力打造科技渔业、绿色渔业、品牌渔业、质量渔业,为富民强农和县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依托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加快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建设,通过繁养一体化模式,有效破解苗种供应不足的核心难题。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院长、寒地小龙虾团队负责人董宏伟介绍:“黑龙江省冬季漫长且寒冷,冰封期长达5个月,冰层厚度可达100厘米,传统认知中并不适合小龙虾生存。团队集结顶尖力量,历经反复试验,成功攻克低温环境下小龙虾生长繁殖的技术瓶颈,首创‘南繁北养、自繁自养、繁育养分离’的寒地养殖技术,制定了关键养殖标准。其中,虾稻共作模式成效显著。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15%以上,亩均节本近70元、增收超500元,生态虾稻米价格翻倍,真正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构建起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格局。”
农旅融合 激发产业活力
杨宝刚表示,作为“中国寒地小龙虾之都”,为进一步提升小龙虾产业,哈尔滨着力推介哈农科、宾县、方正县等小龙虾地方品牌,在松北区、方正县、宾县、通河县等地举办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大会和寒地小龙虾节,通过节庆活动提升哈尔滨市小龙虾品牌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日前,由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方正县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市农科院联合主办的2025寒地小龙虾产业发展大会在方正县启幕。现场集中展示寒地小龙虾科技成果、小龙虾垂钓互动及网红直播带货等环节,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有效激发消费活力。宾县正在举办“第二届小龙虾垂钓季”“第三届寒地小龙虾美食节”系列活动,在激活夜经济的同时,全力拓展小龙虾餐饮市场,提升烹饪技术,丰富口味和形式,促进小龙虾消费文化逐渐形成。
杨宝刚介绍,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已由2023年的0.07万亩发展到2025年的5万亩,建成百万尾级小龙虾苗种生产基地15个,苗种生产能力达1亿尾,初步形成科技研发、苗种生产、种养结合、产销对接、产品加工相互融合的地域产业体系。预计到2030年,哈尔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将突破20万亩,真正实现小龙虾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摄 记者 肖劲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