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收获作业。侯越摄
6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在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正式落地。
金色麦浪翻滚的田野上,一支由无人农业机械组成的“钢铁队伍”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作业。技术人员通过平板电脑校准北斗导航系统,屏幕上跳动的经纬度数据与麦田间的GNSS基准站实时互联。
“小麦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围绕小麦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智能生产技术,突破农田环境感知、自主路径规划、自主避障、种肥药精准投入、高效低损智能收获、机群协同等关键技术,通过作业环境感知技术首次实现无人驾驶、种肥药精准作业控制等系统和装置,创制无人耕整装备、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收获机、运粮车和补给车等无人化智能作业装备,构建小麦无人农场智慧云管控系统,具备农情监测、处方决策、作业质量评价、多机协同调度等功能,推动小麦生产技术装备实用化与产品化,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次演示首次实现了小麦无人播种(补种)协同、无人施肥(补肥)协同、无人施药(补药)协同,以及无人收获运粮协同作业。通过这些装备创新,显著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昊介绍。
在农场智慧管控中心内,8米宽的LED大屏实时显示着小麦生长数字孪生模型:左侧面板跳动着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趋势等12项关键指标,右侧三维地图上闪烁的光点标注着每台设备的作业轨迹与能耗数据。当系统监测到收割机出现轻微偏差时,调度系统自动下发校正指令,屏幕上的作业轨迹随即恢复平滑曲线。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观摩后表示:“这套系统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与‘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无人化技术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能有效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问题,在播种、田间管理方面更加精细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强说。(侯越 芦长荣 记者 姜斌 刘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