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东宁市打好政务服务“加减乘除”组合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2023-08-02 15:44:52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刘才星责编: 赵滢溪

  东宁市严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为牵动,聚焦“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通过打好政务服务“加减乘除”组合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走出了东宁特色。

  不断优化政务环境

  在提高工作效率 抓好便民服务上做“加法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跑出网办“加速度”。东宁市坚持以数字赋能为“着力点”,不断夯实政务服务基础,认领政务服务事项1310项,除10项不宜网办的事项外,网上可办率达100%。同时,加快政务外网向基层下沉延伸步伐,做到全市6个镇、8个社区全面覆盖,使“足不出村”“就近办理”成为可能。二是聚焦重点项目,推出“项目管家”服务。东宁市将招引智慧风电项目作为招商工作“重头戏”之一,组成“上门服务”工作队,围绕项目选址、竞地、设计、招标、土地补偿等落地环节存在问题,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尽快达效。三是开展诚信教育,建设“诚信东宁”。东宁市持续开展“诚信七进”活动,宣传弘扬时代新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人想诚信、讲诚信、不失信”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全面提高审批效率

  在落实简政放权 推动流程再造上做“减法”

  一是坚持先行先试,为基层乡镇赋权强能。东宁市将绥阳镇确定为“一枚印章管审批”试点镇,通过先行试点,逐步推进改革任务。二是优化项目审批服务。东宁市通过推出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新模式,营商执照能够在30分钟内审核办结,出口退税平均审核退税时间由5个工作日压缩到2.5个工作日,登记财产平均耗时0.54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内可取证。通过提供“零接触”远程视频公证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异地办理问题,满足了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事项一次能办结的愿望。三是允许“容缺办理”,深度释放政策红利。东宁市率先出台了简化行政审批文件,对东宁地区电力接入工程及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和全程在线并联办理,推动全市电力接入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持续推进品牌建设

  在提高群众幸福感 企业满意度上做“乘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以“良策善治”推动工作落实。东宁市制定下发了《东宁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东宁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有力保障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承接的280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任务,已完成其中80项。二是扎实推进大厅升级改造工程,夯实服务硬件基础。东宁市聚焦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推进政务服务中心设施改造工程。东宁市设置无障碍通道标识2处,改造无障碍洗手间2处,增设无障碍停车位2个,办理区窗口内外增设对讲扩音器设备78个。三是坚持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东宁市积极推动服务能力与作风建设深度融合,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年初至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项目推进流程业务培训2场,参会人数达300余人次,为培养高素质业务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专业保障。

  积极引入社会监督

  在回应负面评价 清除不良行为上做“除法”

  一是健全“好差评”反馈制度,树牢为民服务宗旨意识。东宁市在政务大厅窗口设置“好差评”评价器,主动接受办事群众评价与监督,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全覆盖,倒逼窗口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二是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东宁市充分发挥便民热线“听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作用,与市民进行“零距离”对话,聆听百姓“急难愁盼”心声。截至上半年,累计处理解决群众投诉案件363件,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三是加大监管力度,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东宁市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互联网+监管”目录清单认领892项,行政检查实施清单认领888项,录入行政检查行为1317次,为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下一步,东宁市将继续把打好政务服务“加减乘除”组合拳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东宁市委宣传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