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年度零售业务营收占比集团总营收的近半壁江山后,哈尔滨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再传好消息,零售存款规模突破4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3月31日,哈尔滨银行发布2022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22年末,集团资产总额人民币7,127.331亿元,同比增长10.49%;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28.705亿元,同比增长4.47%,其中,集团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为64.243亿元,占集团营业收入的49.9%;实现净利润为人民币7.125亿元,同比增长78.7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548亿元,同比增长102.41%。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银行客户存款总额人民币5,578.258亿元,同比增长11.18%。其中,集团零售存款本外币合计总额为人民币3,687.6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578.526亿元,增幅为18.6%;零售存款本外币合计平均结余为人民币3,331.8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人民币378.183亿元,增幅为12.8%。零售客户存款余额中,活期存款占比为13.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统计,报告期末本公司哈尔滨分行零售存款余额在当地市场份额为18.5%,连续五年稳固区域市场排名第1位。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23年以来,哈尔滨银行零售存款业务捷报频传。1月20日,零售存款规模超人民币3700亿元;2月10日,零售存款规模超人民币3800亿元;3月2日,零售存款规模超人民币3900亿元;3月28日,零售存款规模突破人民币4000亿元。截至3月31日,服务零售存款客户较2022年底新增超13万户。
作为哈尔滨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近年来,哈尔滨银行零售金融业务不断完善产品内核和系统建设,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以数据与技术驱动优化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实现零售存款规模跨越式增长,零售金融业务全面稳健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银行“美好生活账户”产品发布现场
近年来,哈尔滨银行通过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加速释放零售发展潜能,不断创新求变,持续提升财富管理能力。逐步完善财富管理体系,服务客户及其家庭的财富规划,深化场景生态建设,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和资产均衡配置需求,在品牌建设及客户市场定位上实现新突破。为深入落实二十大关于“美好生活”的理念,创新研发服务于客户全生命周期投资需求的“美好生活账户”产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涵盖儿童、成长、家庭、养老等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完成产品业态的全面升级。
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初心,哈尔滨银行全面升级客户服务体验。搭建了社交银行生态体系——哈行财富工作室平台,优化大数据智能推荐模型,完成了数字化服务的全新转变。同时,积极完善“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组织各类客户活动。搭建55大类服务权益及400余项分行属地化增值服务权益,管理客户金融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用心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积极探索特色化社区金融服务之路,金融服务再升温。
哈尔滨银行“社银一体化服务专区”
作为家乡银行、市民银行,哈尔滨银行自2008年承办哈尔滨市社保业务以来,始终将社保金融业务作为服务民生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点,先后承办养老金发放、医保代收代扣等多项民生服务工程。作为黑龙江首批开通三代社保卡服务的合作银行,哈尔滨银行积极完善社保卡发卡渠道建设,加强政银合作,在14家营业网点设置“社银一体化服务专区”,打造“15分钟民生服务圈”,有效满足百姓便捷办理需求。截至目前,已在黑龙江省内设立社保服务网点173家,投放制卡机具310台,为黑龙江省71.79万居民提供社保卡发卡、补换等服务。拓展与医保局项目合作,设立236台智能设备,增加三十余项便民功能,覆盖哈市九区九县(市),借助银行“网点多、分布广、设施全、服务优”等优势,打通医保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市民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以金融优势赋能民生服务,不断助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让广大市民尽享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诠释致力提升民生福祉的社会责任内涵。
哈尔滨银行“社银一体化服务专区”
哈尔滨银行凭借零售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与特色定位取得的成绩,取得多个国家级权威性表彰。2022年斩获《当代金融家》“铁马—最佳零售中小银行”奖、《财视中国》“介甫奖-杰出零售银行”奖等多个国家级标杆性奖项,品牌认可度大幅提升。
2023年,哈尔滨银行将以零售存款规模突破4000亿为新起点,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加速释放零售发展潜能,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图/文 哈尔滨银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