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大庆市兜准兜稳基本民生底线
2022-11-25 09:32:34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牟海微责编: 赵滢溪

  家住大庆市东风新村的张淑兰84岁,无儿无女,老伴儿已去世多年。可每当有人问起她的生活,老人都会说:“有地方住,有低保金,住院能报销,逢年过节有人送吃送喝,家务都是志愿者做,这样的好生活哪儿找啊。”

  从最初的每月200多块钱,到现在的700多块钱……十多年来,随着城乡低保标准的调整,张淑兰的低保“红包”越来越厚。

  17日,记者从大庆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大庆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29元,提标幅度为5%,位列全省第二;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5292元,提标幅度为9.8%;分别实现“十八连增”和“十七连增”。

  “一老一小”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庆市民政系统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能,大力开展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工作。

  今年,大庆市在全省率先创建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联合救助机制。在检察机关办案过程中发现无人抚养儿童,会及时纳入保障范围,至今已有9名儿童受益。同步开展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项目”也已惠及困境儿童近200人。连续三年,大庆市提高市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月生活费2342元,散居儿童月生活费1639元,标准位列全省第二。

  在完善的社会保障面前,不幸的人虽有着各自的不幸,却同样能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

  “白某,呼和浩特人,意外车祸,救助4000元;赵某某,肇源户籍,来庆看病,因疫情无法返回,救助694元;孙某某,七台河来庆务工,因疫情没找到工作,救助500元……”在《2022年“急难型”临时救助“异地办理”统计表》上记者看到了以上记录。

  为完善急难社会救助机制,大庆市全面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临时遇困群众可在急难发生地第一时间直接获得临时救助。特殊情况下,还可“先行救助、后补手续”。机制推行至今,共办理急难型临时救助472人次,支出资金67.67万元。

  资金用在刀刃上,监管落到实处。从今年6月开始,大庆市成为全省首家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地级市试点,截至10月全市26437户低保户,社会保障卡持卡率达到99.6%;分散特困人员7146人,持卡率达99.1%。“这是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监管、提升资金直达水平、从源头上杜绝挤占挪用资金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大庆市社会救助资金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庆市民政局局长刘波这样总结。

  为让认定更加精准,确保社会救助制度有效实施、秩序公平公正,大庆市建立了汇集省级和市级、涉及12个部门和机构的28项数据资源信息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为各类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提供有力支撑。

  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大庆市加强主动发现摸排,通过大数据比对方式,将低保、低保边缘和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统一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年初以来,通过入户走访、数据比对累计摸排各类困难群体20196人次,新增动态监测对象9943人,低保3736人、特困226人、低保边缘群体8361人,临时救助3382人次。

  “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坚决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近年来,大庆市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组织17个部门和单位编写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清单,将清单中内容细化为100个办事项目,并将每一个办事项目精炼为具体的办事指南,另外还提供了开展救助服务的志愿者组织45个,为困难群众提供治疗康复、照料护理和技能培训的服务机构4个,全国类公益基金会1个;开通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申请“全程网办”,有效解决残疾人“多地跑”“折返跑”等难点堵点问题;搭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萨尔图区会战街道和高新区黎明街道通过购买服务,已为362名服务对象提供了帮助。

  与往年不同,2022年大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大庆市政府再次拿出了真金白银:在定期发放低保金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的基础上,市区按照每人100元标准,为5814名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58.14万元,两次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共发放11890人次,29.73万元。开展困难群众巡查探访,共排查出特殊人群24534人,并登记造册,逐人落实包保责任人;畅通救助渠道,四个区32个乡镇街道223个社区,全部开通了群众困难救助服务保障热线……

  困难群众的保障最底线是社会文明最真实的高度。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大庆市一直走在前列。(黑龙江日报记者 刘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