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发布会直击|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
2022-09-28 17:06:04来源: 龙头新闻编辑: 牟海微责编: 赵滢溪

  黑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来黑龙江群众文化开展情况如何?在28日举行的“黑龙江省‘非凡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哲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发布会直击|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哲

  陈哲说,近年来,全省各级文旅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各自特色,着力构建与我省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群众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针对我省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国家出台的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黑龙江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在建设目标、总体规划、载体阵地、活动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各地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

  二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2012年以来,全省各地充分整合文化事业、脱贫攻坚建设、少数民族发展等资金,以县(区)、乡(街道)、村(社区)为重点,以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博物馆218个、图书馆103个、文化馆(群艺馆)141个、街道和乡镇文化站1254个、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9918个、农村文化大院20000多个。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双鸭山文广大厦、五大连池国际文体交流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在全国率先启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实现了全省中心村、贫困村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创造性地开展了“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全省边境乡村建成数字服务点(文化驿站)1752个,实现了全省边疆数字文化服务全覆盖。

  三是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坚持面向广大群众,着眼人民需求,依托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冰天雪地、美好生活”等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培育、创作一批具有我省历史特色、民族特点、地域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先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500多个,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多万场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美的“地产”精神食粮。哈尔滨“哈夏音乐会”、齐齐哈尔市“鹤城百姓文化季”、牡丹江“舞动全城”、佳木斯“百团大赛”、大庆“激情之夏”、伊春“森林之声”、“七台河艺术之冬”、“百年鹤岗”、“黑河之夏”、绥化“寒地黑土金色舞台”、大兴安岭北极光节等区域性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规模效应,产生了较强影响。

  四是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先后开展了“文化惠民大培训”等专项活动,全省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艺院团院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30多万人次,培养文化能人近百万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和文化志愿者。截至目前,全省文化志愿者发展到12.8万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发展到2406个,比2012年翻了两番。通过结对帮扶和各种培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明显提升,我省群众文化作品《一定要找到你》、《红高粱》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项——“群星奖”。木兰县吉兴乡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向东、密山市文化志愿者王萍分别获2014年度和2016年度“中国文化馆十大榜样人物”。

  五是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推动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辐射。全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建立总分馆制;全省市(地)级以上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各级国有公共非遗址类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逐年提高。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大庆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哈尔滨阿城区版画艺术园区、北安市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同江“赫哲族文化辐射带”、庆安县弘扬抗联文化系列活动和大兴安岭版画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记者 董云平 摄影 王德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