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抓住大数据产业风口 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2022-02-10 09:47:51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牟海微责编: 周经韬

  原标题:解读《黑龙江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抓住大数据产业风口 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据赛迪顾问预测,202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2021—2023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面对这一迅猛趋势,2022年初,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大数据发展规划,黑龙江省也在其中。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黑龙江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于近日出台。《规划》明确,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达到140亿元,建成哈尔滨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打造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大数据产业究竟有何种“魔力”,引得各省关注,并将其纳入发展重点?新出台的规划,与去年出台的“数字经济20条”又是什么关系?为此记者专访了省工信厅副厅长杜新宇。

  杜新宇介绍,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产业也是“数字经济20条”支持的重点数字产业,是数字龙江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大数据产业,黑龙江省有优势。“黑龙江省年平均温度低,数据中心可自然冷却时间长达7个月,土地储量丰富,地质结构稳定,电力能源保障充分,是我国大数据中心建设的一类地区。”杜新宇说,过去几年,省内建成“中国云谷”、哈尔滨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大庆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市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布局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应用,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但黑龙江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短板也不容忽视——大多停留在数据存储领域。杜新宇直言,大数据的经济价值更多体现在数据的加工和利用上,黑龙江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对不发达,分析应用上的短板很明显。

  大数据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至关重要。黑龙江省的数据在哪?数据有没有实现归集?基于数据做的分析应用情况如何?这些才是黑龙江省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杜新宇说,黑龙江省缺乏做数据归集分析的企业,需要加大大数据产业招商力度,配套优惠支持政策,因此《规划》提出重点引进大数据行业领军企业在龙江设立分、子公司和区域总部,与龙江企业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同时,通过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逐步建立完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推动哈工大大数据、国裕数据等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黑龙江省大数据从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质量。

  有了数据的基础,企业才能基于数据化解决现实问题。“就工业领域而言,应加快推动工业知识、技术、经验的数据化,开发一批面向需求分析与自主设计、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设备健康管理与远程运维、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场景的工业大数据模型和产品,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域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杜新宇说,“数字经济20条”中已经提及了“重点引进电子信息、软件、互联网等国内外数字产业百强企业”“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做优做大”“支持首版次软件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等内容,但这还不够,要继续加大对软件信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尽快补齐这一制约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

  与此同步的是需要支持黑龙江省企业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模式,例如《规划》中提出的:支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企业探索工业大数据应用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等大数据应用,推动食品、医药企业开展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追溯等大数据应用,推动能源、钢铁、石化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绿色制造、安全管控等大数据应用,推动汽车、家具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产供销协同等大数据应用。通过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发展,尤其是央企、国企加快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通知要求,建设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生产经营数据库,打造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记者 桑蕾 孙铭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