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揭秘冬奥场馆“隐藏”的哈工大智慧
2022-01-18 09:52:47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牟海微责编: 周经韬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包括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24个。记者从哈工大获悉,从国内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有着悠久历史的首都体育馆,到可实现水冰转换的国家游泳中心,再到作为运动员训练使用和赛事备用馆的承德市冰上运动中心,不同时期的哈工大人以智慧助力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以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之际,记者带你揭秘冬奥场馆“隐藏”的哈工大智慧。

揭秘冬奥场馆“隐藏”的哈工大智慧

国家游泳中心可在“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之间自由切换。

揭秘冬奥场馆“隐藏”的哈工大智慧

承德市冰上运动中心实现赛训结合的可持续运营。哈工大提供

  场馆名称:首都体育馆

  主要用途:承办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等比赛

  首都体育馆于1968年建成,是国内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曾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北京冬奥会期间将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任务。这是北京冬奥会第一项完工的改扩建竞赛场馆工程:外观“修旧如旧”,延续经典。这个场馆的设计与哈工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60年,为设计建造全国第一个冰球馆,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委托哈工大进行研究设计。时任暖通教研室教授的徐邦裕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冰球馆冰场模型试验研究,师生群策群力,总结出12册实验数据,最终提出了人工冰场的设计方案。当时全国女子花样滑冰冠军文海美,受邀在冰面试滑。

  1966年3月,首都体育馆人工冰场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施工,徐邦裕将所有实验数据和资料毫无保留贡献出来。很快,冰场于1968年4月成功运行,我国第一个标准面积的人工冰场就此诞生。

  20世纪70年代,长春、吉林等城市的室内人工冰场及速滑跑道,都应用了哈工大的研究成果。多年来,一代代哈工大建筑人主持设计完成了冬奥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中型体育场馆工程项目160余项,获得国内外各类设计奖300余项。

  为贯彻落实我国对国际奥委会“三亿人上冰雪”的庄严承诺,推动我国冰上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应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委托,哈工大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冰上运动场馆国家级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滑冰馆建设标准》。该标准对冬奥会和后冬奥时期我国冰上运动场馆的科学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助推我国冰上运动的普及,保障我国冰上运动的长期发展与繁荣。

  场馆名称:国家游泳中心

  主要用途:承办冬奥会冰壶等比赛

  “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在2019年首次通过“水冰转换”制出4条冬奥标准的冰壶赛道,使该场馆可在“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之间自由切换,同时具备开展水上、冰上运动及各类大型活动的能力。

  水立方,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水上运动比赛场馆,如何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国家游泳中心联合哈工大、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个单位,组建科研团队,从2016年起,就开始研讨场馆结构改造,通过大量实验比对,测试了多种方案,最终提出了创造性的技术方案。

  近6年来,从结构设计到智能监测,哈工大土木学院张文元教授团队,建筑学院陆诗亮教授、余洋副教授团队,利用新结构、新材料、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项先进技术,开展了专项研究。

  张文元教授带领团队从无到有,提出了一种转换冰场的结构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快速实现泳池到冰场的功能转换,所有钢结构、混凝土面板都是组装的,可以随时进行安装,10到20天就可以完成,不仅效率高、经济性好,而且可以重复使用。

  陆诗亮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对国家游泳中心顶棚膜结构,进行了遮蔽改造,构建冰立方所需要的低湿低温环境,为冬奥会冰壶比赛保驾护航。科研团队还就国内多个体育场馆的功能、使用、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建立大数据库,为建立更多的转换式体育场馆,提供数据支撑。

  场馆名称:承德市冰上运动中心

  主要用途:运动员赛前训练、热身及冬奥会备用比赛馆

  中国残疾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承德市冰上运动中心)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于2019年落成。可满足冬奥会运动员赛前冰球、冰壶、花滑等项目的训练、热身使用,兼具2022年冬奥会备用比赛馆功能。

  建筑学院陆诗亮教授设计团队以“绿色高效、地域表达、全民体育”为创作理念,充分考虑赛时赛后的功能转换,秉持低碳高效的发展理念,打造赛训一体的高水平比赛及训练场馆。

  场馆设计从赛训单元的并行建构、赛训功能的选择性回应、赛训环境的协同塑造及可持续潜力的统筹搭建4个层面,探讨冰上体育建筑赛训结合的可持续运营发展路径。项目综合运用集约化空间组织模式、被动式自然采光漫反射控制技术、高效率全冰面制冰工艺,低能耗内环境湿热控制技术为实现场馆高效可持续运营提供技术支撑。(梁英爽 马晓雪 记者 赵一诺 吕晓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