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大招商引资。落实好‘冬季会战’行动,灵活运用‘云上招商’‘线上对接’等模式,迅速启动新一轮招商工作,确保招商工作不断档、不停步。”近日,在绥芬河市委十一届一次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绥芬河市委就落实省委、牡丹江市委对招商引资“冬季会战”要求提出落实意见和前进目标。
2021年以来,绥芬河市持续巩固招商引资“百日会战”成果,压茬启动“再战一百天”专项活动,顶压前行,合力攻坚,全市举办8场集中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41个,总投资5亿元的北大荒丰缘集团俄粮进口加工合作项目和总投资18亿元的省交投集团互贸加工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举行了首批百大项目春季集中开工仪式,28个项目集中开复工,总投资39.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亿元,项目数量和质量均好于2020年同期水平。“再战一百天”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加速实现贸易额、项目数、投资额、市场主体“四个倍增”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加快推动绥芬河自贸片区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招商引资工作需要持续发力。按照牡丹江市委统一部署,2021年11月29日,绥芬河市下发《2021年绥芬河市招商引资“冬季会战”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去冬今春关键时期,进一步提高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水平,在全市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热潮。
冬日绥芬河
“十大行动” 攻坚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据了解,绥芬河市招商引资“冬季会战”时限为2021年11月1日~2022年4月30日,目标是实现全口径引进域外资金18.3亿元,签约项目58个,签约落地率达到50%、开工率达到30%以上。
围绕招商引资“冬季会战”目标任务,绥芬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重大项目“破题行动”、招商洽谈“精准行动”、外资项目“领航行动”、高端智库“助力行动”、特色旅游“冬旅行动”、数字经济“赋能行动”、项目谋划“提质行动”、签约项目“落地行动”、服务保障“亮牌行动”、考核评比“晾晒行动”的“十大行动”。绥芬河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力求在大项目好项目储备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针对大项目招商引资难题,各产业专班、部门精准绘制招商引资路线图,实施按图索骥、招大引强。主动出击,以重大项目引进为牵动,引导产业加快集聚,培育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高效集约的重大项目集群。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绥芬河市实施专业化、精准化、平台化招商,明确精准的产业方向,制定精准的招商计划和方案,做到推介、恳谈、签约多种形式并存,线上、线下、云端多措并举,确保冬季招商不掉线。
聚焦目标任务 靶向发力用真招抓实效
2021年12月17日,绥芬河市发改局召开专门会议,贯彻落实绥芬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并明确部门重点任务,围绕国家建设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总体定位,抢抓绥东试验区、自贸区建设等机遇,高站位编制全市产业地图,对标先进园区和经验,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路径、支撑产业招商和运营。优化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打造一流营商服务环境,成立项目谋划专班,深化项目谋划储备,确保投资计划一经下达即可投入使用。
据了解,全市43个招商引资“冬季会战”责任单位已经各就各位、开始行动。绥芬河市项目建设“冬季会战”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各部门聚焦发展目标,从紧抓项目进度、重点环节、政策机遇、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督促检查等方面入手,在扩大投资总量、破解项目瓶颈、重大项目储备、项目签约落地、服务项目建设、项目责任管理上实现更大突破。
针对绥芬河市存在的项目储备数量不够,项目谋划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产业项目支撑不足,项目进度未达预期,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率不高等问题,绥芬河市认清当前问题,找出短板不足,明确工作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全市各单位、各部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强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系统谋划、战略指导、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聚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进一步深挖产业潜能,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围绕进境商品加工、物流集散、旅游、民生、乡村振兴、园区平台建设等,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同时,绥芬河市委市政府还对全市各单位、各部门提出要求,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主动当好“首席服务员”,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动,及时掌握、收集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为企业提供贴身贴心服务,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
凛冽的寒风不能阻挡绥芬河人“冬季会战”的高昂战意。绥芬河市将持续释放“旅发效应”,接续发起招商引资“冬季攻势”“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攻势”,持续掀起四季招商新攻势新热潮,变“冬闲”为“冬忙”,围绕目标任务,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全周期、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全力打好“冬季会战”。(文/摄 记者 杜怀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