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哈尔滨:生态改善“量变” 激发绿色发展“质变”
2021-08-11 10:40:10来源: 哈尔滨日报编辑: 于灵爽责编: 周经韬

  原标题:生态改善“量变”,激发绿色发展“质变”

  一江碧水衬两岸美景,座座青山引游人如织,哈尔滨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享誉中外的“冰城夏都”。近年来,哈市牢固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这与哈市不断扶持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相互作用,奏响了“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主旋律。

  五大环境治理一盘棋,提升市民生态获得感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长达半年的冬季意味着哈尔滨的城市供暖期长,封冻的水系不利于水循环,由此带来了污染物排放增多、治理难等不利影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哈尔滨市统筹规划生态治理一盘棋,持续推进原生态、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五场保卫战”。

  不断推动“冬病夏治”、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等行动,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2020年,哈尔滨持续淘汰燃煤锅炉,实现市区建成区(核心区域)35蒸吨以下和县(市)城关镇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持续推进积存垃圾清理、违法建筑物拆除、种植业结构调整、涉水点源分类整治、畜禽养殖排查整治五大专项整治,污水处理厂不断提标排放,城市水环境大幅提升。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151天,优良天数110天。今年上半年,哈市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完成率98.9%,在线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8.31%。

  天更蓝、水更清的城市环境,带给市民更多的生态获得感。“冬天把车停在室外一夜,车上再也不会落一层黑灰了。空气好了,孩子身体也好。”家住江北的李威说,这两年冬天,雾霾天明显减少,女儿的哮喘病很少发作。

  湿地、森林、城市绿地不断增加,市民更有幸福感

  生态环境好了,动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城市生态的改善成为哈尔滨人引以为傲的成果。据统计,2020年,哈尔滨全年完成造林28.9万亩。城区新增公园(游园)12处,改建开放式公园2个,新植树木5.0万株,新增绿地2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184公顷。

  19.87万公顷的湿地,让哈尔滨拥有了强大的城市之肾,并因此获得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这张金名片。近年来,哈市对部分湿地采取封闭性保护,让湿地生态不断改善——这里的种子植物占黑龙江种子植物35%左右,拥有珍稀濒危动物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及对水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哲罗鱼、乌苏里白鲑、黑斑狗鱼、七鳃鳗等珍稀冷水鱼等,湿地点亮了冰城市民的绿色休闲生活。

  入夏后,市民刘政经常带亲友到哈尔滨的各个湿地度假,感受大自然之美,享受幸福生活。城市人的休闲生活也给湿地附近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捕鱼期能卖鱼,还能卖点水上野生芡实、菱角、茭白、莲子,再加上在江上摆渡的收入,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可达3万元,比种地赚得多。”滨江湿地旁的村民老刘得了绿色发展的实惠,也成为村里的环保积极分子,经常到湿地附近制止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

  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持续增长,全社会共同构建绿色发展之路

  哈尔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量变”,激发了绿色发展的“质变”。以伏尔加庄园、薰衣草庄园等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带,以闽南商贸城、华南城等为轴心的服务产业带,以及规划布局中的哈东、综保区高端产业带,正在打造生态观光、商业服务、产业聚集、自然与产城相融合的城市绿轴,实现了环境效益助推产业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哈尔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2020年全年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019.5亿元,比上年增长9.3%;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1058万亩。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11.6%、11.2%、11.7%、3.9%。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哈市不断加大政策推进力度的同时,企业自觉减排,市民依法保护环境,构成了哈尔滨生态保护的城市态度。据统计,全市超95%的在线监控企业主动提高排污监控标准。各小区居民也在自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伟大事业。哈尔滨不断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绽放冰城生态魅力。(记者 李木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