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明水县育林乡新建村姜志文家的院子,一人多高的大鸵鸟扑棱着硕大的翅膀迎面跑来。
在农村养殖非洲鸵鸟,可是件新鲜事。这里是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鸵鸟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主人姜志文说:“非洲鸵鸟属于沙漠地带养殖的鸟类。它不仅能抗零上40度的高温,也能耐零下30度的严寒。经过多年的驯化,黑龙江这个寒带地区很适合它的生长。由于非洲鸵鸟体型大,在北方严寒地区基本上都不用防御,也不得病。我们这里资源非常丰富,很适合养殖。小鸵鸟是我2017年从北京购进的,并在那里学到了养殖技术。”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当时购买雏鸟每只750元,小鸟从出蛋壳到屠宰卖肉,周期是10个月,大约平均能长到180斤左右。每公斤肉100元,每只鸟产肉约30公斤,一只鸟就可以卖出3000多元,鸟皮还可卖600元。除去饲料等各种成本,一只鸟可以挣2000元。”
为了养鸵鸟,姜志文种了苜蓿草。“一天喂3遍就可以,一只鸟一年草料1000元就够了,今年大鸵鸟已有80只,刚出壳的还有20多只,这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今年开春,大鸵鸟已经产蛋,每只鸟年可产蛋60枚,如果出售商品蛋,每枚3斤多的蛋就能卖200元,一只雌鸟仅卖蛋就可以收入1.2万元。育林乡远大村的李宝柱和新建村的王久军等人看到了商机,等小鸵鸟全部出壳后,他们准备跟着姜志文学习养殖鸵鸟。
“扑棱棱”,鸵鸟隔着铁栅栏起舞。姜志文说,现在不少县城的上班族都来这看鸵鸟,鸵鸟养殖也许会养成景点呢!虽然养殖鸵鸟的成本高了一点,可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崔淑芬 记者 董新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