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现代学徒制”到“现代学长制”、从“企业进校园”到“专业办公司”、从中高职到高职本科式“3+2”贯通…… 看龙江职教生如何自带流量强势就业
天象技术入驻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校园
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的学生正在上滑雪专业课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利用VR练习喷漆
日前,一则消息在家长群炸开了锅: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坚持“大体相当”的“普职比”,也就是说将有大致一半的中考生会分流到职高,教育部部长更是首提“重普轻职”的教育不可取,再次明确教育改革大方向,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大提速,倒逼家长和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寻找一条更适合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的人生之路。
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活动周近日来先后举办,人气旺场面火。记者采访了解,来自全国近百家名企携3000余岗位走进哈尔滨轻工业学校,招揽700名中职毕业生,场面异常火爆,甚至出现了一“生”难求的局面。
职教风生水起!记者近日走访调查了哈尔滨、佳木斯的几所职业教育机构,看龙江职教生如何自带流量、强势就业,同时也带您了解龙江职教发展之路,看看他们是如何把自己变成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从“企业进校园”到“专业办公司”重实训 升级产教深度大融合
5月28日,记者来到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一进校园立刻被“企业进校园、专业办公司”的办学模式惊艳到了!
在天象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象技术”)企业教学工作室内记者看到,UI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们正在学校老师和公司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在电脑前进行软件设计。
19级学生王佳礼告诉记者,学校这种产教融合办学模式让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操技能,可以说是边上学边积累工作经验。“如果去企业应聘,我肯定比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
据悉,“天象技术”与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签订了互联网产业人才定制培养项目,2019年进驻校园,致力于学生在取得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技术培养。据公司黑龙江区域技术总监佟成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培养了200名毕业生,就业于北上广深,以及杭州、重庆等城市的互联网公司和电商公司,薪资在8000元到16000元左右。”
集团党委书记杨新告诉记者:“集团引进‘天象技术’、畅通汽车配件制造等15家企业入驻校园;并依托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创办了多家实体公司,研发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在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的实训基地,记者看到,前方是理论教室,后方便是实操平台或车间,学生们放下课本转身就可走上AR、VR等情景平台进行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进实体车间,进行“真枪实弹”的操作。
集团管委会副主任、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海东向记者介绍说:“集团于2007年5月组建,已形成了集产、学、研、用、培、鉴于一体的职教办学机构,共有16所中高职学校,下设十个院系,53个专业,先后投资建设了13个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以及34个实训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级综合技能培训基地,国家级创业培训基地。”如今集团全日制在校生达8000余人,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还在继续深造中。双证率(毕业证与技能等级鉴定证书)达到了96%。
记者走进学生寝室看到,被褥整齐划一,叠成白色“豆腐块”,室内环境干净温馨,学生们都衣着朴素、笑靥如花,充满青春的勃勃生机。刘海东告诉记者:“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先‘做人’再‘做事’。”
日前,现就职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月薪8000元的201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张金平回到母校,分享了自己入企顶岗实习后,如何通过扎实的技术技能和熟悉的工艺流程,被提拔到生产管理岗位,并为师弟师妹们作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岗位选择的宣讲,令在校学子们受益匪浅。
“几年来,集团累计为社会培养焊接技术技能人才1200余人,毕业生遍布国内十多个省市,就业集中在大连船舶、中船集团等公司;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已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毕业生遍布国内30多个省市,仅为浙江吉利累计输送优秀毕业生300余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逾万人……”刘海东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从“现代学徒制”到“现代学长制”重技能 探索多模式人才培养
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水电站——四川白鹤滩水电站项目目前正在火热建设中,作为其部分项目承接商——哈电集团的职工,耿成伟、张安贤负责100兆瓦水轮机组转子中心体的加工和安装。入职均不足10年就能参与如此重大工程,不仅展现了黑龙江装备制造业的实力,更是对二人的母校——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的褒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杜丽萍告诉记者,该校2002年由7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重点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今年将试点实施‘高本贯通’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焊接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4个专业已与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联合培养学生,毕业时可拿到本科毕业证。”
5月26日上午,在机电工程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堂上,关彤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如何让机器人抓取、把舵等一系列操作……机电工程学院书记谢吉龙告诉记者,他们学院毕业的学生各个都是人才市场的“宝贝”,“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9%,岗位起薪值达到4016元;焊接专业学生通过国际焊接技师认证后,起薪值是平均水平的两倍;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毕业生3年平均初次就业率96.6%、专业对口率94.2%,月薪3500到5000元。”
据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雍丽英介绍,该院深化产教融合,已与哈电集团、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创新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一对一“传帮带”发展为教师、师傅联合培养学生技能;2019年,又与哈工大等高校合作,在国内首创“现代学长制”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学生的组团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大冰雪”特色全国唯一 重特色 每年百项赛事助力实践
冰雪职业人才培养、冰雪运动标准化建设、冰雪科研项目等图文成果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地冰壶及仿真冰花样滑冰展示、滑雪VR体验……在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作为“龙江职教”四大版块之一“大冰雪”板块亮相于展会。
5月27日记者走进其位于松北区的校园,看到几位学生正在进行体能练习。19级学生曹语桐告诉记者:“她已与长白山万达签订了实习协议,如果表现好就可能成为万达员工。”19级女生何云天说:“我爸妈开始不同意我报考职业学院,但我特喜欢滑雪,坚持报考,我的职业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滑雪教练。”
记者了解到,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并非局限在狭义的“冰雪”概念上,而是打造“一体两翼”的大冰雪格局,即体育产业服务类专业为主线,推动“体医结合”“互联网+体育”的发展。运动训练、体育运营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护、康复治疗技术、护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学生就业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
“毕业生流向多为长白山万达、黑龙江亚布力、哈尔滨融创、万科松花湖、河北崇礼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海峰说。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张恺、徐福海等8人,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田承志,毕业后进入北控京奥集团,参与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建设工作,并且张恺、徐福海成功进入冬奥滑雪战队,服务冬奥;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周雅萍进入红花滑雪学校,夏季到新西兰滑雪场工作,现在自己创业,是易滑滑雪创始人之一……这些都是该学院人如数家珍的骄傲。
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兆鹏表示,黑龙江省体育局系统内40个运动场馆等丰富的场馆资源,及黑龙江省每年上百项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各类体育及冰雪体育的赛事资源,都为学子们在赛事管理和运营方面提供大量实践机会。
经费年均增幅4.8% 龙江职业教育按下“快进键”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牵引,以服务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内涵建设,龙江职业教育按下“快进键”。
记者从黑龙江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职业教育经费从2012年的66.9亿元增至2020年的92.71亿元,年均增幅4.8%,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黑龙江省现有中职学校340所、高职院校41所,在校生54.2万人,近五年累计培养技能人才83.4万人(含技工学生13.6万人)。
据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李海涛介绍,我省现代职教体系逐步完善,启动“双高”“双优”建设,获评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6所(全国第13位);探索长学制培养试点,在992个专业点开展中高职、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多路径成才“立交桥”初步形成。”
如何立足省情办优办精办特职业教育? 将突破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国家的最新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比如有的学校出现“招生”与“招聘”冰火两重天的现象,部分职业学校办学类型重叠,尚无职教本科院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在税收减免、奖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还缺乏政策支持等。
对此,李海涛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评估评价、保障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组团式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遴选10所左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校;进一步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具有龙江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我省各界人士也积极建言献策。哈尔滨市政协委员许鹏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更新人才观念,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
哈尔滨市政协委员姜鸥认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作为,应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涉农专业产教融合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就地取材”,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本土人才,以推动我省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文/摄 记者 莫丽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