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政协委员热议新机遇 让经济发展搭上“数字快车”
2021-02-20 10:56:34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张牧秋责编: 周经韬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应用潜能全面迸发,移动支付、直播电商、共享出行、工业互联……一大批数字技术应用走进现实,潜移默化改变生产生活。数字经济正以磅礴前行之势,为我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数字经济成为“热词”。

  政协委员从社会各方面建言献策数字经济发展。发展数字化农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一个个提案汇聚成焦点:抢抓新机遇,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推动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化农业

  创造经济新增长点

  我省是农业大省,以数字化技术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省政协委员乔榛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在于大数据开发和应用,因此必须抓住机会、找准方向、精准施策,实现大数据深度融入农业产业,使数字化农业成为我省经济新增长点。

  乔榛委员建议,把全产业链融入数字化作为数字化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当前应立足我省农业具有先发优势的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开发。

  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勘察系统和地面基站、全天候检测分析系统以及大数据信息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和信息分析,整体把握黑土地有效利用。

  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智慧育种。提高农业良种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也是必须解决的“卡脖子”技术短板问题。现代育种已经发展到智慧育种,需要依托多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进行跨学科、多交叉育种。我省智慧育种需求巨大、潜力无限,应形成学科引领、定位清晰、创新支撑、资源聚集、开放共享、运转高效的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平台体系,使更多的高水平农业人才聚集智慧育种领域。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智慧栽培。建立多维度表型组分析平台,通过相互关联设备,构建智能大数据平台,使每一步骤的栽培措施和管理措施都能体现到产品品质和质量上,通过可追溯保证农产品安全性和高品质。

  智能制造

  将制造业推向新高地

  在建设工业强省的道路上,实现智能制造,是传统制造升级转型的必经之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意味着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再进行一次工业化,这会带来全产业链生产率的提升。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在提案中建议,创建龙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技术优势,搭建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梳理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做强集成电路等硬件产业,加快发展量子通信、区块链、航天航空等未来产业。

  省政协委员李瑞峰认为,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提高,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点。数字化技术能有效降本提效,特别是在无接触物流、自动化仓储、快速反应供应链等领域大有作为。他建议利用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实现原创性、规模化、产业化突破。重点解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壮大龙江智能制造产业。

  以数字赋能

  打造智慧城市

  将移动互联网新兴技术运用到城市运营、公共服务和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提升市民幸福感。

  在城市社会治理中,只有强化“后台”的数据分析监测能力,才能弱化“前台”的人海战术。民建黑龙江省委员会在提案中建议,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数字基建与交通、教育、商务、医疗、金融、安防等城市智能场景相结合,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围绕优化城市资源统筹协同能力、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字政务系统从部门独立运作向部门间协同治理转变;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社区资源与政府资源整合对接,注重民生和服务,贴近老百姓需求,构建纵向连接街道、区(县)有关部门,横向贯通公安、民政、劳动、卫生等业务部门的数据支撑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便利的服务。

  省政协委员景侠建议,整合和完善市民医保卡、交通卡、银行卡、社保卡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多领域、多行业、多功能的“一卡通”智慧城市便民服务。构建市民服务中心或平台,开展生产生活、法律维权、商业购物等公共数字化服务。(记者 黄春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