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芦苇荡随风摇曳,天上野鸟成群结队飞,水里鱼虾蟹畅游,岸上满眼稻花香……如今的鲶鱼沟基地有多美,令人难以想象当初多荒凉,这里曾经是“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豆和粮”的盐碱地。
近日,大庆市肇源县超等乡对改良后的盐碱地试验田进行了秋收测产,每亩达到近300公斤,是普通盐碱地产量的3倍左右。而在此之前,该县鲶鱼沟基地早已通过成功开发20万亩盐碱地水稻引发关注。如何复制肇源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能,成为业内外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早在20多年前,鲶鱼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云楼便筹集资金收购了20万亩盐碱地,开始了向盐碱地要经济效益的艰难探索。他前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水利工程。历经八年的艰苦努力,这片盐碱地年产芦苇2万吨,淡水鱼200万斤,年获得经济效益超千万。如今,盐碱地水稻亩产已达700公斤以上。
除了肇源,大同和林甸也都有盐碱地种植水稻的试验田,每个试验区的面积都不大,一般仅几十亩而已。“肇源县有水稻接近100万亩,基本上都属于轻碱地,本地百姓对于这种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技术已经基本掌握,本地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高产品种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这说明大庆在轻碱地种稻方面已经有了不错的技术积累和成绩。”肇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韩雪松表示。
同样与盐碱地较劲的,还有科研院所和企业。改良盐碱地种植粮食作物,或者引进抗盐碱经济作物,是大庆探索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的两个主攻方向。
“我们在盐碱地上进行适应性种植的除了水稻,还有蔬菜和食用菌。”省农科院大庆分院专家说。“企业明年准备把技术大面积推广,继续嫁接外界资本,开发改良肇源重度盐碱地,目标是30万亩。”黑龙江民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军说。
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新模式相继出现。期待“生态绿”取代“盐碱白”,成为一道新风景。(记者 李民峰 赵吉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