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要件从最初的14项精简至3项,办理环节从4个减少为1个,全部登记类型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一天或即时办结,不动产抵押登记等业务实现“零跑腿”……三年来,哈尔滨市不动产登记交易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实现七次大提速,实现了从“慢半拍”到“加速度”,从“学先进”到“做先进”,从“众人怨”到“齐声赞”的不断蜕变。如今,哈市不动产登记便利度领跑全国。
从“慢半拍”到“加速度”
7月1日,南岗区红军街67号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道外区红河七街区居民吴伟佳获得抵押贷款审批后,在银行自助设备上办理房产过户和抵押贷款手续,提交申请资料后不到10分钟,抵押登记走完全部流程,吴伟佳通过自助打证机拿到了新打印的不动产权证。“效率太高了!我本来请了一天的假办手续,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完了,我要为政府点赞。”吴伟佳说。
百姓赞扬的背后,是哈尔滨不动产登记交易三年内连续七次大提速的扎实推动。今年4月,哈尔滨市作为与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联办不动产抵押登记延伸服务试点城市,开设了“不动产抵押登记+金融延伸服务”联办业务,购房者可以在银行大厅完成从签合同、交易过户、抵押贷款、水电气联动过户、自助打印新不动产权证的全套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的“零见面办理”。
然而,就在三年前,办理同样的业务,办事人要在6个窗口排13次队,填写多个表格,带齐身份证、户口、结婚证、申请表等6个要件的原件及相关复印件来办理申请,每套材料还要一式多份。受理后,在房屋交易核准确认窗口,需要10个工作日;在国土转让审批窗口,又要5个工作日;最后是不动产登记窗口,还是5个工作日,整个流程下来一共需要20个工作日。
“那时不动产登记采取‘登管分离’模式,多部门串联审批,办证群众要在房产、土地、税务等多个窗口来回跑,反复排队。每天上班一开门,咨询的、办证的群众挤满了各个窗口。”哈尔滨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主任王洪斌对自己刚上任时看到的“乱象”记忆犹新。打通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堵点”,只能靠自我革命求突破。
从“学先进”到“做先进”
2017年以来,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王兆力多次作出批示,强调不动产登记要向全国最高标准看齐,力争实现全国用时最少、要件最简、流程最优。
对此,哈尔滨市成立市不动产登记交易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推进不动产登记交易工作,研究制定出台创新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哈市作风整顿办持续跟踪不动产登记改革进程,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不动产登记涉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问题,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职能分散的机构,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整合归并原哈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哈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等机构,划转哈市住房档案信息中心,组建成立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实现人员、职责同步划转,有效聚集工作力量,打造全新服务平台。
同时,为激发机构整合后的内生动力,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先后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团队赴深圳、广州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寻找短板和不足。在充分借鉴各地典型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动产登记服务运行机制,实行一个单位对外、一口受理、一口收费、一口颁证、一站式服务的“五个一”模式,彻底解决“多个部门来回跑、多套材料反复交”的沉疴痼疾。
变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以落地生根的创新举措,打出提速增效“组合拳”,接连完成七次大提速。从提速前的20天,到12天、7天、4天、2天、1天……再到如今的即时办结,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速度对标全国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追赶到反超的转变。
从“众人怨”到“齐声赞”
“以前我们办不下证有怨言,但现在你们主动上门服务了,这怨气也就消了。”一位哈工大老教师说,“房产证在家门口就办了,你们让我看到了全市作风整顿带来的新气象。”
“把企业群众放在最高位、迎着企业群众期盼走”,这是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确立的一切工作出发点。
据悉,为方便“就近办”,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针对特殊人群、农民群众和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开通便民流动服务车,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截至目前,已上门集中办证1.2万本。
“哈尔滨办不动产证真是太方便了,许多业务在手机上就可以咨询、受理、交费。”疫情期间,在哈尔滨购房落户的福建何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办理过户的同时,连水、电、气、有线电视的名称都同步过户了,这样的便利度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在七次提速的同时,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拓展手机服务“掌上办”,建立不动产登记交易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与供水、供电、燃气、有线电视等企业建立信息互认机制,在办理不动产权登记交易的同时,可实现水、电、气、有线电视等同步过户,变多头办理为一条龙集成服务,极大提高了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截至目前,哈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事务中心累计接待企业群众约340余万人次,受理业务量259.52万件,办结量259.5万件,办结率99.99%。(姜雪松 记者 韩丽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