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林地适宜赤松茸生产 记者 刘心杨 摄
讷河的大球盖菇加工成罐头食品 记者 刘心杨 摄
讷河市拥有林地120万亩,从2016年开始发展赤松茸种植,如今已初步形成规模化、全链条发展态势。
讷河市2020年拥有赤松茸种植基地57个,种植面积达到3400亩,平均亩产约5000斤。
讷河市年产赤松茸鲜菇约7500吨,总产值约5100万元,推动消耗秸秆约2万吨。
“温度在28度以上,酒红大球盖菇生长就处于休眠状态了,它的最佳出菇温度是12度至28度。”讷河市讷南镇向荣村村民明延孝,对蘑菇种植“门儿清”。他每天在基地精心观察蘑菇长势,蘑菇长成几等,明延孝都能辨别个八九不离十。
明延孝种的酒红大球盖菇,就是赤松茸,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近年来,讷河市将这个名贵蘑菇种植出了新意。
讷河市形成制菌、基地、储运、加工、包装、营销完整产业链条。赤松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种“舌尖上的美味”成为当地贫困村民增收的主阵地。
一户一感触
贫困人家撑起“蘑菇伞”
讷河市和盛乡南阳村土壤贫瘠,经济条件较差。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翠梅家,夫妻俩加上两个女儿4口之家日子过得艰难。丈夫徐景福患有脑炎和类风湿不能干重活,李翠梅也没有什么手艺。“我家这个状况,不能外出务工,就琢磨着在家门口找点营生。”2018年3月,南阳村村委会主任李志伟带她到龙江县一家食用菌公司学习,李翠梅很受启发。村干部帮助她办理了2万元扶贫贷款,又向她提供发酵菌用的玉米秸秆400捆。李翠梅通过一段时间的潜心摸索,制作菌床播撒菌种,第一批秸秆发酵大球盖菇种了5亩,第二批播种3亩,这8亩菌菇第一年蘑菇总产量1.7万斤,纯收入达3.5万元,李翠梅一家对蘑菇种植充满信心。“乡政府领导干部、村委会成员、包村工作队、帮扶人,都帮我卖蘑菇,我家的大球盖菇竞拍过500元10斤的好价,还在齐齐哈尔市绿博会上露了脸。”
现在,李翠梅的蘑菇通过网上订购、组织采摘、市场销售三种模式打开了销路。2019年秋,李翠梅家开始建起大棚,通过炉火取暖提供适应食用菌生长的温度,帮助尽早出菇。今年4月中旬,她家实现了率先出菇,价格每市斤卖到15元。如今,李翠梅家的蘑菇基地扩大到了20亩,在村里的帮助下注册了屹阳菌大球盖菇种植合作社,在菌菇采摘季节,李翠梅积极带动有劳动能力的3户贫困户务工增收,每天每个贫困户收入100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一村一经验
秸秆做菌床一举两得
和一家一户的种植不同,向荣村赤松茸种植基地干的大,今年第一批种植蘑菇70多亩。6月中旬,这里第一批蘑菇已经上市。
讷南镇光辉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清说,全镇12个村都加入到了赤松茸种植基地,每个村出资3万元,共同种植赤松茸,带动贫困户增收。基地采菇时用工20多人,优先雇用贫困户,雇工每天收入100元左右。
赤松茸产业给乡村带来发展活力,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永久村党支部书记梁魁梧对此感触颇深。2017年他从外地考察大球盖菇产业回来后,当年秋天就开始储备秸秆等制作菌床的原材料,2018年开始种植。“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老年人都可以在家门口务工,我们村有80多岁的老人采菇,一天也不少赚。”70多岁的丛文华是独居老人,在基地打工赚7000多元。2019年5月至10月,胡勇海老两口每人赚了5000元。
梁魁梧回忆说,2018年村里仅在赤松茸基地务工这一项,劳务支出就达到12万元,2019年达到19万元。这一产业带动了全村83户114位贫困人群增收。
“种植大球盖菇消耗秸秆非常大,60%的基料都是秸秆,可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一举两得。”梁魁梧今年又有了新身份,讷河市松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已经入驻赤松茸产业园。
据了解,讷河市的赤松茸种植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乡镇投资集中经营、村集体投资集中经营、集体投资农户经营、个体经营等方式,种植地块以林地为主,冷棚、暧棚和温室种植面积约300亩。二克浅镇红星村、龙河镇友好村、同心乡革新村、兴旺乡永久村连片种植规模超过100亩。庆祥村利用闲置校舍、孔国村利用暖棚进行工厂化种植,能够保证讷河赤松茸全年生产、四季供应。
一链一发展
从林下到餐桌全覆盖
讷河市赤松茸产业园位于讷河市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有标准厂房3200平方米,冷库1700平方米,年加工赤松茸鲜菇1000吨,2020年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户均增收500元。
这里主要产品有盐渍菇、烘干菇、赤松茸酱菜等。由赤松茸产业带头企业松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承担讷河境内赤松茸产品收购、统筹销售、建设加工和开展产业合作等任务,与全国主要赤松茸生产加工单位建立了稳定良好紧密的业务联系。梁魁梧说,目前已经注册“鹤城小匠”品牌,加工出2万瓶赤松茸酱准备上市。
同时,讷河市通过举办赤松茸主题菜品烹饪大赛扩大宣传推广,引领赤松茸餐饮消费的新潮流、新需求、新时尚。鼓励餐饮行业积极行动,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讷河实际,研究开发扶贫产业赤松茸特色菜品,让营养美味的赤松茸进入百姓餐桌,形成品牌。
从林下种植到走上餐桌,讷河市的赤松茸产业链开辟出了舌尖上的脱贫增收路。(郑爱权 记者 董新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