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试验区
原标题: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试验区
8月26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总面积119.85平方公里,由三个片区组成,其中,哈尔滨片区79.86平方公里,东至三环路,南至松花江,西至王万铁路线,北至宏盛路。8月30日,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正式授牌。
作为黑龙江省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承载区,哈尔滨新区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不断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强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利用三至五年的改革探索,把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建成营商环境优良、贸易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服务体系完善、监管安全高效的自贸试验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近年来,哈尔滨新区呈现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良好态势。2018年,哈尔滨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8.4亿元,同比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4%;实际使用内资601.3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2.8亿美元,占全市的62.5%。今年上半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持续高于全市和全省。
目前,哈尔滨新区拥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医药3个优势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科技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现有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161个,高等院校23所、专业科技孵化器42个。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00多户,占全省的近一半。
作为黑龙江省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承载区,哈尔滨新区将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金融商务、文化旅游、教育合作等高端服务业。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深入探索地方营商环境法治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普通注销登记制度和简易注销登记制度相互配套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方便快捷的质物处置机制等多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举措。同时,将以哈尔滨片区为创新载体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示范区。按照“容缺受理、承诺准入、诚信开工”的思路,通过“带标出让、提前介入、全程辅导、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次发证”等举措,实现“承诺即开工”。
在自贸试验区的批复方案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的首要任务。哈尔滨新区将会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示范区。
打造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
哈尔滨新区是2015年12月16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第16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打造了6个对俄合作平台,对俄经贸、金融、文化、科技、旅游、人文、教育等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区内企业对俄业务不断拓展,新区每年有300多名高校教师和学生到俄罗斯交流学习,有近200名俄籍专家常年在新区工作。特别是在金融合作方面,依托哈尔滨银行,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中俄金融联盟加盟金融机构72家。建立了中俄跨境电商在线支付平台,接入18种俄罗斯本土主流跨境支付方式,为对俄企业开展结算业务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在黑龙江省自贸试验区的批复方案中,哈尔滨新区的战略定位由中俄全面合作的重要承载区,进一步提升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国家给予了哈尔滨新区乃至黑龙江省更高层次、更为重要的战略定位,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利用三至五年建设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自贸试验区
作为黑龙江省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承载区,哈尔滨新区将进一步在体制机制、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继续突破。
一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突破。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理委员会拟采取小政府、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哈尔滨新区(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及哈尔滨新区(自贸试验区)发展改革研究院。二是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突破。谋划新建哈尔滨片区行政服务大厅;在国家标准版“单一窗口”基础上,增加地方特色服务功能。推动搭建对俄专区,探索与俄罗斯海关建立沟通机制。三是在载体建设方面的突破。推动片区内增设海关特殊监管区事宜,拟新设综保区北区。四是在枢纽建设方面的突破。以“铁路、机场、沿江口岸”为平台,以黑河和同江、抚远、绥芬河等为窗口,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力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记者 薛婧 李爱民 陈贺)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