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旮旯”东安村的逆袭之路

2019-06-27 11:12:16|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记者曾三次实地走访这个距离延寿县区距离最远的贫困山村。每次走进东安村都会发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惊喜、新变化,也正是这些点滴的改变让这个昔日“穷旮旯”变成如今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样板村。近日,记者再次走进东安村,感受着山村蝶变,聆听村民口中的“今非昔比”。

  接棒驻村践行脱贫之约

  由哈尔滨市红十字会派驻东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如今已经换了三茬新面孔。接过扶贫工作的接力棒,新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邸丹坦言道:“前任第一书记把东安村的底子夯实了,项目落地了,我作为接力驻村的新人,感到既轻松又有压力。”

  在邸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东安村平面图,上面每户村民的住家分布、是否为贫困户、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信息标注得很清楚。拿着图纸,邸丹兴奋地说:“这可是上一任队长刘雅芬留给我的驻村‘法宝’,有了这张图我就能按图索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入户走访,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东安村下辖四个自然屯,全村350户1135人,贫困人口88户167人,其中已脱贫84户162人,未脱贫4户5人。对于东安村的基本情况邸丹早已了然于胸,凭借那张平面图,邸丹和两名队员张媛媛、李世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东安村的走访工作。

  发展扶贫产业是每个驻村扶贫工作队都绕不开的话题。“鸭稻米、食用菌等产业顺利达产,我的前任已经让东安村的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助推产业发展,让村里的产业兴旺起来,让村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稳,是我的工作重点。”说起产业兴村之路,邸丹底气十足。

  目前,东安村的木耳种植基地的26栋食用菌大棚已全部启用,第一批春耳正值收获季节,村民在此务工同时还能享受到项目收益金的红利。今年65岁的贫困户侯荣平因为干活勤快,手脚麻利被村里人戏称“侯大手”。家里的水稻田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尚有一膀子力气的侯荣平在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务工。“我干活不惜力,30斤装的木耳,我一天就能摘几十袋,村里按月给我开支,一个月2700多元钱,我能不好好干嘛!新来的邸书记说过几天就要给我发脱贫光荣证了,这让我干起活来更起劲了。原来听说换人驻村我还挺担心的,没想到新来的书记还真不赖。”

  瞄准市场鸭稻米镶上金边

  “雨过山村六月凉,田田流水稻花香”,正值稻田缓苗返青时节,结束了辛苦的春耕季,东安村村民歇了口气。但眼前碧波万顷,东安村党支部书记安爱学却丝毫不敢泄劲。“鸭稻米是东安村走出去的名牌产品,也是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的大胆尝试。去年村里试种了350亩鸭稻米产品,一亩水稻田放上20多只幼鸭散养,不上药就能除虫除草,鸭粪还能还田壮苗,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虽然产量低些,但品质好价格自然也高。”但是,安爱学话锋一转,也说出了心中的顾虑:“鸭稻米虽然是好产品,但由于村里没有善于经营的人,去年的鸭稻米出现了滞销、缓销的情况。‘高不成低不就’的价格既不如普通大米亲民,也不足以冲击高端市场。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目前销售情况还算乐观,但东安村民不能一直依靠‘拐棍’啊!”

  从田间地头到商超货架,虽然贴着“扶贫产品”的标签,但也逃不开市场规律。“不能眼看着打响品牌的鸭稻米砸手里!”安爱学做出了顺应市场的判断,他将村中350亩散户种植的稻田化零为整,统一流转到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大大降低了鸭稻米的生产成本,并果断采取降价的方式提升鸭稻米在同品类商品中的竞争力。

  目前,东安鸭稻米成功申请了“无公害”标识认证,成功“镶金边”的鸭稻米让安爱学信心满满,今年秋收后,安爱学将带着东安村的鸭稻米前往江浙一带采取“现磨现卖”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市场。

  美丽乡村赢得好颜值

  如今的东安村到处是风景,遍地是文化。笔直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户,新修建的白色篱笆整齐划一,墙体绘画赏心悦目,房前屋后遍植树木花草,8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这一切的转变都因为村党支部书记安爱学的美丽乡村梦。“现在村子富了,村民腰包鼓了,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村子变美,让村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在刘家屯,三五村民正忙着清理路边沟。安爱学介绍说,负责清理路边沟的工人都是村里为脱贫户设立的公益岗位,每天70多元的报酬让不少村民抢着干。为了让大家都有活干,村里的公益岗位实行轮换制。

  2017年,东安村成立了第一支志愿者团队——东安村巾帼志愿者团队。夏天栽花,冬天扫雪,从最初的5个人发展至今已是拥有30多名志愿者的大团体,成员都是村里的妇女自愿加入组成。村委会主任任大芳是服务队的创立者,她介绍说,建设美丽乡村,人人有责,光把自己家里收拾干净利索不行,村也是家,也得美起来。就这样,在人人参与下,东安村环境美了,风气正了,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悄然展开。从崭新的村容村风里,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不仅走出了物质的贫困,也走出了精神的贫困。

  东安村的鸭稻米打响了品牌,食用菌基地拓宽了村民增收道路。村民腰包鼓了,小村颜值高了,东安村村民用勤劳双手描绘的美好生活图景展现在眼前。(记者 刘心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