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苞米”的现代之变

2019-04-18 09:28:12|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刘征宇

  春风拂面,春锄扑扑,龙江大地奏响了备春耕的进行曲。龙江粮熟,天下丰足。今年的粮食种什么,怎么种?抓好备春耕促进农业质量效益提升,对黑龙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

  玉米是黑龙江省三大主粮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9000多万亩。经过连续两年调减,黑科技省玉米生产发生了区域优化、品质提升、产量提高的可喜变化。春耕在即,今年黑龙江省的玉米怎么种?在备耕环节呈现出哪些趋势和特点?日前,记者深入黑龙江省玉米优势产区肇东、双城、肇州三地调研采访发现,从物资准备到生产方式,从经营理念到组织形式,处处体现着集约高效、绿色优质的现代之变。

  代耕成气候 现代理念深入供给侧

  走进肇东市五里明镇禹艳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院内摆满了各色大型农机具。说起今年备耕,理事长邵春禹有话要说:“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来代耕的农户多了。目前合作社已经签了2600多亩的代耕合同,春耕前还得有签的,突破3000亩没问题。而且,今年还有不少人选择了‘卸大堆儿’——就是秋后的产出物也不要了,连经营也委托给合作社,自己只按约定拿钱就完事儿。”

  在肇东市“玉米第一镇”五里明镇,润丰公司五里明经营部经理王海岩的话印证了这种“自愿归大堆儿”的潮流。他告诉记者,今春很多小农户都把地包出去了,五里明镇一个种植大户,这一个冬天就包了95公顷地。

  在黑龙江省另一个玉米优势产区哈尔滨市双城区,记者恰好碰到一位寻求合作的村支书——双城区乐群乡光辉村党支部书记耿明达,他专程来到双城最大的玉米种植合作社——哈尔滨铧镒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希望能代耕自己村的土地。耿书记告诉记者:“我们村有1.3万亩旱田,人多地少,平均每户也就一垧多地,土豆和经济作物很少,基本都种玉米。

  去年由于旱灾,平均亩产不到700斤,就算是好年头,守着这点地也挣不了几个钱,还不如把地包出去或者找人代耕,自己出去打打工,还能挣两份钱。去年冬天我和村民们就商量了,多数人都有这个意愿。”

  用现代的发展理念、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近年来,伴随粮食总产的节节增高,我省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从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到代耕服务,围绕农业活动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比比皆是。

  在位于双城区的黑龙江省首家液体粪肥第三方服务站、哈尔滨丹青粪肥还田第三方服务机械站,记者看到一台台从丹麦进口的液体粪肥抛洒机整装待发,长长的作业臂规矩地卷曲着。负责人申海峰告诉记者:“从3月中旬开始至目前,这些机械已在牡丹江、林甸、鹤岗及哈尔滨等地完成还田作业近10万立方米,订单一直排到5月份。”仅仅3年时间,人们对这种“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的粪污资源化模式从陌生到主动接纳,看中的就是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集约高效。

  免耕受青睐 科技翅膀还需科学头脑带

  虽然已临近春耕,但邵春禹却很悠然,丝毫没有紧张忙碌的样子。“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免耕了!合作社有两台免耕播种机,一周就能全播完。”原来,这几年,老邵不但“整明白”了代耕,还“整明白”了免耕——节约成本、解放劳动力、产量高、抗旱能力强。说起免耕的好处,老邵头头是道。

  “去年免耕的都赚了。”经营着7万多亩玉米的哈尔滨铧镒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杜滨也对免耕赞不绝口:“去年从开春到6月初没下过透雨,常规种的玉米由于出苗差有不少都毁了重种,而免耕的由于没动土,保墒好,苗情好,平均亩产量1400斤左右。同样地块常规种,少的亩产800斤,最多的也就1200斤。”为此杜滨决定,今年合作社经营的土地全部免耕,而且还要大面积种植早熟品种。

  在第一积温带种植早熟玉米,杜滨的这个决策从何而来?在位于双城区幸福街道久援村的“铧镒”总部,杜滨向记者讲述了这几年种玉米的探索与体会。他说,从前年开始我们探索种植早熟玉米。当时想法很简单,因为合作社有烘干塔、有粮库,自己种点早熟品种,早收获早烘干,好把机器倒出来为附近农民服务。结果这一试发现好了,早熟品种生长周期短,成熟度高,脱水快,基本没有生霉粒,反倒能多卖钱!去年一下子把早熟玉米面积从400亩扩大到1万亩,一亩地保守说多挣40元钱!

  杜滨的探索不止这些,从确定科学的规模种植面积,到玉米田间站秆脱水,每一个规避风险、提质增效的环节都不错过。而以杜滨、邵春禹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生机新商机。

  “三减”劲头足 绿色优质成方向

  驱车行进在肇东市“174县道”上,从肇东市五里明镇到太平乡太平村的途中,不时会看到路两侧田野边上堆着一个个小“土包”。肇东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赵伯福介绍说:“那些都是农家肥,现在农民发展绿色生产绿色种植的意识越来越强。”

  正组织工人在田间处理玉米残茬的太平村玉米种植大户张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边挖开垄上的土一边高兴地说:“瞧这墒情,多好!这里靠道边,土稍干点,里边的更好。”今年张立有个大计划——整片流转了1100亩地,打算都种鲜食玉米。这个春季,他一直在多方请教。张立说:“去年我试种了一点,效果非常好,亩效益是籽粒玉米的两倍,所以今年想大干一场。现在已经接触了两家企业,争取在播种之前把订单落实了。种子和肥料都得精心选,品种好吃又是绿色种植才能卖上好价钱!”

  在另一个玉米主产区肇州县丰乐镇平安村,绿色生产的力度更大。由于实施了整村推进秸秆堆沤肥项目,该村今春的备耕工作比往年又多了一个环节——人工用耙子把玉米残茬搂出地。村支书徐金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即便这样,我们也要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因为绿色‘三减’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徐金宝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们共捡拾农作物秸秆10800亩7560余吨。目前,已经掺混发酵秸秆3600吨,秸秆全部堆沤发酵后可生产优质有机肥8000余吨,改良土壤4000余亩。今年将在百亩试验田内以秸秆堆肥取代部分化肥,以后逐年扩大面积,力争尽快实现改良土壤减用化肥的目标。(记者 张桂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