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智能化投放现身冰城

2019-03-25 14:47:49|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刘征宇

垃圾分类智能化投放现身冰城

                                                                                                                                   居民体验智能分类垃圾箱 (记者 苏强 摄)

  《哈尔滨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近日出台。其中,为提升源头分类意识,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创新推出奖励、网络下单等方法。记者在近日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哈尔滨市出现的垃圾分类智能化方式,既便捷高效,又调动起了居民的积极性。

  近日,记者在道里区群力新城小区看到,中亚环保科技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在教小区居民使用2月末重新启用的生活垃圾分类智能设备。

  记者跟随小区居民张阿姨进行了现场体验。首先,张阿姨在智能垃圾回收箱前,通过手机扫码进入智能回收程序,向智能回收设备出示回收码,操作系统提示居民选择回收的垃圾是金属、塑料还是玻璃。张阿姨选择塑料后,对应的回收箱体打开。张阿姨向箱里投放了10个塑料瓶。箱体关闭后,操作界面显示出垃圾重量。与此同时,张阿姨手机上显示出本次操作收到的积分为10分。张阿姨想即时兑换,就在垃圾分类回收智能设备旁的兑换机器上扫码,按照提示兑换了喜欢的物品——环保垃圾袋。

  为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中亚环保科技集团在道里区、松北区等多个居民小区建立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通过积分兑换、现金置换等方式,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如果居民在实际操作时积分不够,可多次积攒再兑换。兑换的物品目前有环保垃圾袋、生活用品等。

  “以前知道垃圾是应该分类的,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现在这个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既为我们普及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又可以用积分兑换的方式变废为宝,非常好。”居民刘女士对记者说。

  据介绍,为培养源头分类意识,哈尔滨市将鼓励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选取有资质的企业进驻小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搭建积分兑换平台等办法,对居民正确投放分类垃圾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除了线下的选择外,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让垃圾变废为宝。在微信小程序上发条信息,回收人员就能上门取走“可回收物”。由哈尔滨市供销社直属单位哈尔滨供销物资集团公司开发的微信废品回收平台“我来收”于2016年6月上线运营以来,改变了走街串巷的老办法,获得越来越多关注。

  近日,家住南岗区英伦名邸小区的王阿姨就利用“我来收”成功把积攒多年的废旧衣物、书籍“变现”。王阿姨对记者说:“这个小程序很简单,时尚又环保。我们上岁数的人也能用明白,直接语音下单就行。”

  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我来收”线上平台分用户版和回收司机版本。以卖废品为例,普通市民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我来收”,即可在该程序语音下单,也可传废品照片,填写预约时间、地址等信息下单。随后司机将驾驶专业电动三轮车前来收废品,再运至公司的基地分拣。“我来收”平台实行规范化管理,回收人员均需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人员统一服装、统一编号、统一佩牌。回收车辆均为封闭箱式车,车辆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编号,回收物品不得露天存放,保证周围环境整洁。

  哈尔滨供销物资集团公司客服部经理张世钊介绍说,“我来收”小程序于2016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截至今年3月,已经覆盖了全市80个居民区、市直党政机关10余家。现已投入使用121台小型电动流动回收车,7台大型机动流动回收车。小程序线上用户达30000户,三年垃圾处理量达100万吨,初步建立了市区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

  目前,该集团在市郊一共有6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同时在机场路建有10万平方米的垃圾集散市场,用于对大件垃圾进行初步的拆解,可回收部分回收利用,剩余部分进入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哈尔滨市城管局将进一步完善分类收集体系,结合废品收购站点清理整治工作,协调和沟通哈尔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建立畅通闭合的回收渠道。对居民积攒的各类可回收物(含大件垃圾),通过热线电话和手机下单等方式,由回收企业上门收集,并向居民支付相应费用。其中,“我来收”小程序覆盖范围6月底前将扩展到全市200个居民区、党政机关30家;小型回收车数量增加到200辆、大型机动回收车增加到30辆。同时,为了提高闲置物品的使用率,让市民树立一个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我来收”小程序“同城跳蚤市场”功能即将上线,将为市民提供闲置物品发布——交易——运输等一站式服务。(刘瑞 记者 樊金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