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明水县育林乡示范村佳姿服装厂生产车间,车间内20多名女工正在缝纫机边紧张的忙碌着,经过一双双巧手的缝制,一件件精美的服装成品呈现在眼前。这些女工有一半都来自贫困家庭。在明水的许多乡村里,正是这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扶贫“小车间”,却让广大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针对部分贫困户文化素质偏低、缺少技术且无法离乡、就业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明水县经广泛考察和比对后,结合实际情况,挑选出服装加工、笤帚加工、瓜菜种植、水泥板加工等多种产业在乡村建设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明水县佳姿服装厂厂长梁娟告诉记者,能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甚至致富让她觉得非常有成就感。随着佳姿服装厂做强做大,针对服装厂用工较大、亟待扩建的现状,梁娟积极奔走于各乡镇实地考察选址,但选择的原则之一就是能带动贫困户。最终,梁娟在育林乡建成了第一分厂,用工55人,其中带动15户贫困户就业,每名贫困妇女日工资可达到80元。未来几年,梁娟计划再建成2~4家分厂,把佳姿服装厂打造成明水县大型服装专业加工企业,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为全县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兴仁镇兴发村的村民吕兰双带头成立了兴发笤帚糜子种植合作社。播种、管理、收割、脱粒、去皮……从种到收,四季生产不停。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常年用工30多人,一天就能做出4000—5000把销往国内的笤帚,年均销售笤帚120万把。目前,合作社形成了稳定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2018年规模种植3000多亩,签约种植5000多亩,带地入社村民56户,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兴发村贫困户孟凡珍就是受益的贫困户之一,爱人生病,孩子上学,她今年虽然已经53岁了,却是三口之家的顶梁柱。自从进了合作社,她足不出村来打工,一年就能赚2万多元。“我们每年支付给打工村民的工资达120多万元,我们村的村民根本不用出去打工,守着家就能挣钱。”吕兰双自豪地说道。
据了解,明水县把准扶贫“脉搏”,开好脱贫“良方”,结合各镇、村产业特色,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在全县推广把“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户的家门口。据统计,去年“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1.2万元。县里还对贫困户进行务工车费补贴、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插上脱贫的翅膀。(高伟 记者 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