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角膜的三生三世

2019-12-03 17:30:11|来源:新晚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2004年11月12日,黑龙江省完成了首例由志愿者捐献的眼角膜移植手术。34岁的阿城电视台记者闫阿红带着对人世间最后一抹注视,带着把光明留给世界的愿望,燃尽生命的蜡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天下着小雪,我们遵循阿红的心愿取下了她的眼角膜,为两位患者送去光明。”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刘平记忆犹新。

  那时的刘平没有想到,9年后,曾经的受捐人张子丽老人成为了供体,把这片眼角膜再次捐献。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又过了6年,这片眼角膜的第三位主人丁凤芹老人眼睛依然明亮。12月2日,她如愿成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经严密评估,这片眼角膜满足捐献标准,足以为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

  “这不仅是医学的奇迹,也是人间的奇迹。我们无法估计这片小小的眼角膜还可以给多少人送去光明。希望它可以像人们的爱心一样,一直传承下去。”刘平教授说。

一片角膜的三生三世

  “角膜一世”无私捐献

        女记者闫阿红:“让我的眼睛再点亮一个明亮的世界”

  “如果我的生命走到尽头,要在第一时间通知省眼库立即取走我的眼角膜,让我的眼睛再点亮一个明亮的世界。”以关注民生著称于阿城的优秀记者闫阿红重病中的一番话,感动了病房里的所有人。

  2002年12月,闫阿红在子宫内膜癌术后的第二年,癌细胞淋巴转移。她一遍遍说服年迈的父母,直至在捐献协议签上自己的名字。母亲含泪记下了她的嘱托:“放心吧,我会在你走后尽快通知眼库移植眼角膜。”

  2004年11月12日7时15分,守候在病房前的眼科医生刘平团队取出了闫阿红的眼角膜。闫阿红成为黑龙江省捐献眼角膜的第一人。这个始终关注百姓冷暖、以报道新闻为己任的优秀记者,到了人生终点仍想照亮别人。

一片角膜的三生三世

闫阿红

  “角膜二世”大爱传承

  张子丽:“阿红把光明留给我,我也给需要的人”

  闫阿红的两片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获光明,其中一位是失明近40年的71岁老人张子丽。得知捐献者是和自己女儿一般大的女记者,老人嘱咐了家人两件事:“帮我留着这两天的报纸,手术后,第一眼一定要看看那个好记者的模样。如果我出不来,把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术后第二天,医生揭开张子丽老人眼前的纱布,时隔40年再次见到光明的她,抱着医生和女儿泪流不止。从此,这片角膜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老人的女儿跟闫阿红同龄,每到逢年过节,她都会登门看望闫阿红的父母,跟两位老人相处得像亲人一样。

  2013年11月5日,81岁的张子丽老人因病离世。临终前,她告诉家人:“阿红把光明留给了我,我也要把角膜留给需要的人!”

一片角膜的三生三世

张子丽(左一)

  “角膜三世”让爱继续

  丁凤芹:“我老了,要让光明传递下去”

  2013年11月7日,七台河市勃利县双河镇振兴村59岁的丁凤芹接到了省眼库“到哈尔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的通知,右眼几乎失明40年的丁凤芹高兴得说不出完整的话。丁凤芹是省眼库从100多个等待移植的患者中挑选出来的,因为年轻人对角膜质量要求较高,而丁凤芹年龄超过50岁,组织配型符合条件,“眼病较重”也是选择的条件。

  丁凤芹患有双眼角膜白斑,小时候因角膜感染导致右眼只有光感,左眼视力也不如常人。多年来,丁凤芹就靠着左眼下地干活、做家务、带孩子。后来,她左眼的视力也急剧下降,视力仅剩0.1,几乎出不了家门。经检查,只有通过角膜移植才能恢复视力。

  而丁凤芹要接受的这台手术很特殊,这是全国第一例角膜二次移植复明手术。此次手术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捐献的眼角膜组织存在损伤,手术中要尽量保持角膜的完整;二是由于眼角膜原来在张子丽眼中愈合得很好,再次移植要尽量多地去除掉张子丽原有的人体组织,以免三个人基因混合在一起产生排斥反应。

  成功手术后,丁凤芹没有产生移植排斥和感染反应,眼角膜与她真正“结合”,术后视力达到0.8。

  这些年,丁凤芹的右眼因白内障视力受到了影响,而经历过移植手术的左眼却愈发明亮。她总说,自己的左眼只有40多岁,是见过世面的眼睛。女儿王金丽赞同妈妈的话,“这片眼角膜跟着闫阿红见证过无数个新闻现场,也伴随着垂暮老人看到了人间人情。”

一片角膜的三生三世

丁凤芹(中)签捐献协议

  因为这片小小的眼角膜,丁凤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家人都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如今,丁凤芹不仅承担了家务活,性格也变得开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母亲的这扇窗户打开之后,家里的欢笑多了,她一个人的时候自己还会哼着歌。这片眼角膜不仅给我家照进了光明,也带来了欢乐。”女儿说。

  受到这片眼角膜的馈赠,丁凤芹的3个女儿都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协议,成为了志愿者。丁凤芹也总是说,等自己到了离开的那一天,一定要把这角膜捐出去,让它给下一个人带去光明。

  12月2日,丁凤芹老人来哈看病,特意来到省眼库。经过评估,刘平院长高兴地告诉丁凤芹,“这个角膜的透明度、视觉质量、内皮细胞数量,还有各层结构都非常好,可以达到移植标准。”丁凤芹老人如愿以偿,她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协议,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链接

  3万志愿者让爱传递  

  省眼库主任张红教授告诉记者,“我省在1999年就成立了眼库,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角膜移植手术的不理解,在成立的前五年,眼库一直是空库,角膜量为零。正是闫阿红的捐献,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捐献角膜。”如今,省眼库已经累计完成移植手术千余例,让上千人重见光明。

  日前,省眼库已经有志愿者3万人,省眼库的医护人员们一直被温暖感动着,尤其是看到移植角膜后的13岁男孩重返课堂,顺利高考,走进理想中的学府;见证家里的“顶梁柱”44岁的王先生移植角膜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再次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目睹40年没见过老伴,从未亲眼看过自己孙子容貌的78岁老人看到子孙满堂,相伴一辈子的老伴时的喜极而泣……张红主任说,“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让这份爱的礼物传递,为更多的人带去光明。”(记者 朱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