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转出新动能

2017-04-06 16:29:33|来源:鸡西新闻网|编辑:吕岩|责编:董建雄

  转型发展,鸡西咋转?这个始建于1906年的百年煤城,如今去产能由盛到衰,走到了“转思路、找出路”的历史性拐点。鸡西市如何在煤炭产量下降,整个行业税收大面积收窄情况下,身背重负走出沼泽地?

  百年煤城如何转型,鸡西市委、市政府从破解资源型城市突出矛盾入手,确定突出一条主线(转型发展)、实施“三大战略(两个转变、双轮驱动、旅贸牵动)、做强四大主导产业(两黑一绿一药)。煤炭、石墨、绿色食品、医药四大主导产业中最大的亮点是石墨。鸡西把石墨产业作为煤城转型发展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鸡西石墨资源得天独厚,居亚洲之首,石墨约占全国的38%、占世界的21%。2014年11月27日,鸡西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石墨之都”矿业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第11个、全省唯一一个以矿产命名的城市。石墨作为战略资源,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托鸡西石墨资源,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石墨制品产地,打造石墨新材料基地,叫响“中国石墨之都”品牌,把鸡西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石墨高端产品的原产地,技术应用的原发地、产品生产的集散地。“中国石墨之都”、现代煤化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生物医药制造、生态度假边境观光旅游、对俄国际通道和进出口加工,构成“一都五基地”鸡西转型发展的战略格局。

  为打造科技含量最高的“中国石墨之都”,依托鸡西市石墨产业基础,投入4000万元成立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并依托国家石墨中心建立了黑龙江省石墨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成立全国石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用科技创新挑战产业制高点,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积极与北大、中国矿大等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自主创新研发推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抢占行业制高点的新技术、新产品。在石墨资源丰富的恒山、麻山,规划了占地15平方米的石墨产业园区。目前,包括中国宝安集团、北汽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已入驻园区13户,项目总投资53亿元。作为全球锂电材料行业老大,深圳贝特瑞投资已超过13亿元。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北汽集团开始投资25亿元,现追加到了47.5亿元。北汽集团黑龙江普莱德项目一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总投资27.5亿元,投产后产值30多亿元、利润6.5亿元,税金4.5亿元,同时安排就业1600人以上。抓精细加工,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蓄能材料、密封材料、超硬材料、传导材料、耐火材料五大产业链,鸡西现有32户石墨企业中,已有9户升级为深加工企业。

  2010年,英国科学家凭借对石墨烯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石墨烯为今后石墨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鸡西市申太新材料公司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石墨烯锂离子电池,项目建设用地6万平方米,追加投资1.2亿元,今明两年组建项目研发中心。

  浩市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主攻方向是超硬材料,产品已做到了金刚石级、宝石级。从矿石选出1吨石墨的成本3000元左右,这是粗加工的“原字号”。石墨经过提炼,达到4个“9”甚至5个“9”,这种高纯石墨产品就会增值十几倍,1吨可卖到3万元。再从高纯石墨到石墨触媒柱,每吨可卖8万元,增值近3倍。再从石墨触媒柱到金刚石,每吨150万元,升级到宝石级,每吨就是50亿元,简直是天文数字。

  丰富的煤炭、石墨两大矿产资源,是大自然对鸡西的恩赐。煤炭因去产能让鸡西负重前行,但煤炭深加工的脚步并没停歇。2015年8月,总投资1.1亿元的120万吨洁净煤项目在鸡西投产。这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洁净动力煤企业。其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环境能源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实现了煤炭由“黑色”到“绿色”的蜕变,为矿区转型升级另辟蹊径。

  “五山一水四分田,锦绣大地似花园,地上五谷全丰收,地下宝藏挖不完。”鸡西丰富的生态资源,是鸡西绿色食品生产的最佳宝地。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鸡西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500万亩,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绿色品牌的转变。虎林大米乘绿飞进上海,极受推崇。虎林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娃哈哈、汇源、福娃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于此。

  生物医药制造,全市北药种植面积10万亩。8家制药企业产品多达200余个品种。乌苏里药业刺五加注射液占全国市场份额20% ,珍宝岛药业已成功在上海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实现鸡西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度假边境观光旅游去年旅游总数突破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32.6%,带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

  对俄国际通道和进出口加工贸易稳步发展。口岸过货量和过客人数同比均有大幅提升,进出口货物量同比增长66.2%,出入境人数同比增长15.7%。内贸日趋活跃,举办了中俄(鸡西)义乌小商品展、鸡西汽车展、青岛啤酒节等一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消费。(记者 王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