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大兴安岭寒地试车产业迈向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
2025-03-04 20:37:54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安娜责编: 赵滢溪

  原标题:打造“3.0版本” 大兴安岭寒地试车产业迈向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

大兴安岭寒地试车产业迈向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

试车场面。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2月末的神州北极漠河依然寒风刺骨,汽车试验场内不时传来轰鸣声,一辆辆测试汽车风驰电掣驶过,车轮扬起阵阵飞雪,场面蔚为壮观。测试场内多个厂家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新能源车和普通型车进行车辆动态性能、电驱性能等内容测试与验证。

  “我们这里寒地测试从2024年10月一直持续到4月才结束。”大兴安岭地区寒地测试专班办公室副主任屈晓说。

  截至2月10日,2024-2025测试季,在大兴安岭进行测试的车企共有91家,测试车辆1332台套,测试项目(科目)216项,测试人员3760人次,极大地带动了宾馆、餐饮、维修、加油等服务行业增收近6000万元。

  从最初简单的汽车性能测试,到如今涵盖多领域、多品类,形成完善产业体系的滚雪球般发展,大兴安岭寒地测试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

  萌芽1.0,初露锋芒

  大兴安岭的冬季,漫长且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3℃,冰封期将近半年。

  2010年前后,一些车企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独特价值,开始小规模地在大兴安岭开展汽车寒地测试。那时的测试,场地简陋,多是利用自然的冰雪路面,测试项目也较为单一,主要围绕车辆的发动机冷启动、制动系统在低温下的性能等基础方面进行测试。测试人员也不多,往往一个车企只派出寥寥数人。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些早期的尝试,为大兴安岭寒地测试产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车企们在这里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对提升产品在寒冷地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大兴安岭寒地测试的潜力。

  成长2.0,崭露头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兴安岭寒地测试的名声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关注并加入,到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寒地测试考察、洽谈、项目签约、寒地论坛等活动,产业规模初步显现。

  2020年,漠河市红河谷寒地试车基地的建成,成为完善产业布局的标志。该基地总投资1.07亿元,拥有40多条专业测试性能的道路,涵盖坡道、冰雪圆环跑道等多种特殊路况,能够满足各类汽车性能测试的需求。

  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测试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当地政府成立了寒地测试服务中心,为车企提供从试车手续办理到道路安全保障等全方位服务。在这一阶段,测试车辆数量大幅增加,每年可达数百台,涉及的车企也越来越多,从国内的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品牌,到部分国际知名车企,都纷纷前来进行寒地测试。测试品类也从单纯的汽车整车,拓展到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相关领域。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每到测试季,漠河的酒店、餐馆生意火爆,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冷资源”开始释放出“热效应”。

  腾飞3.0,全面开花

  在“两核一心多场”发展布局的引领下,大兴安岭寒地测试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

  在2024年末召开的大兴安岭地委扩大会议暨地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王青伟表示,大兴安岭寒地测试将重点聚焦“3.0版本”目标。

  很快,由大兴安岭地区寒地测试专班办公室起草的《大兴安岭地区寒地测试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出炉。

  按照方案,未来3年,大兴安岭寒地测试产业规模将不断拓展。2025年,鼓励各市县区不断拓展寒地测试业务领域,除现有的汽车、电力、新材料等领域,积极向航空航天、通信、军工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延伸,满足不同行业对寒地测试的需求。到2026年,将大兴安岭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寒地测试产业基地。全区寒地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将完成10家标准化寒地测试场,谋划机动车反季节测试场、无人机寒地测试场项目,重点打造漠河市极寒测试产业园,构建以汽车及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子产品、通用航空、铁路交通、军工产品测试为核心重点,满足汽车、军工、高端装备等多领域测试需求。到2027年,寒地测试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融合发展,延伸寒地测试论坛、寒地体验与冰雪旅游、第三产业发展等现代寒地测试“双链”结构产业体系。力争培育出一家国家级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在标准体系建设上发布1~2个具有林区特色的寒地测试产业标准,吸引至少100家国内外知名寒地测试企业及相关机构入驻,寒地测试总产值突破10亿元。(闫捍江 黑龙江日报记者 张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