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农头工尾”助力 “金疙瘩”开“金花”|哈尔滨通河大榛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3-12-11 10:51:36来源: 哈尔滨新闻网编辑: 刘才星责编: 石丽敏

  原标题:“农头工尾”助力 “金疙瘩”开“金花”|通河县大榛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农头工尾”助力 “金疙瘩”开“金花”通河大榛子发展驶入快车道

满货架的产品准备发往江浙沪地区。

  冰城冬日,通河县清河镇西北河村大榛子深加工车间内生产正忙,产自万亩榛子林的“金疙瘩”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华丽转身,变成榛子酱、榛子油、榛子牛轧糖……在“农头工尾”的助力下,通河县支柱产业之一的大榛子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龙头企业”为驱动

  迈向产业化之路

  指着仓库内堆满货架等待发货的产品,通河县大榛子协会会长、哈尔滨赫州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鲁文学告诉记者,这批是准备发往江、浙、沪地区的货。近年来,通河大榛子名气越来越响,南方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符合年轻人休闲食品类偏好,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利好。

  鲁文学是土生土长的通河人,2016年,身为辣庄董事长的鲁文学在招商引资中,被请回家乡投资兴业,他将目光锁定在大榛子产业上。几年间,累计投入7000万元,成立了哈尔滨赫州商贸有限公司,打造了“每日美零”榛子休闲食品品牌。万亩榛林漫山遍野,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绿色银行”,满树“金疙瘩”出了山林就进车间,通过自动化生产线走向全国市场、遍地开“金花”。

  2020年,“赫州商贸”被评为通河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3年,赫州榛子油获得产品专利;2023年,赫州大榛子系列产品入选龙江森工食品“九珍十八品”……一路走来,通河大榛子凭借优良品质,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一张闪光的地域“金名片”。

  引导消费习惯

  持续擦亮“金名片”

  自“赫州商贸”项目落户通河,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通河大榛子声名鹊起,稳步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鲁文学带着通河县大榛子协会一直在做一件事——让通河大榛子产品丰富起来,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鲁文学说:“榛子被誉为坚果之王,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食用历史,《诗经》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发琴瑟’,就是证明,可见当时榛子是贵族吃得起的‘食材’。可如今,我们的榛子却被‘黑海榛子’抢去了风头,甚至很多国人都不认识这种坚果,说来实在让人痛心。”

  为打破“瓶颈”走出困局,不断扩大黑土地大榛子的品牌影响力,通河县大榛子协会将产业发展目标定为:引导消费习惯,塑造通河大榛子全新品牌形象,持续擦亮这张“金名片”。

  指着厂区边上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鲁文学告诉记者,那是项目的二期工程,利用村里一所废弃小学校舍建成,占地1万平方米,投入700万元,准备上两套新的生产线。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用以提升加工产能,推动大榛子加工走向精深。

  提到目前的加工产能,鲁文学表示,一期的产能远没有完全释放,因为本地榛果供不应求,车间一直都在省着原料用,市场有订单,车间才按需加工。此时建设二期项目,目的是丰富大榛子产品品类,瞄准更高附加值,谋划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通河大榛子深加工环节的长足发展,迅速形成产业洼地,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热情,推动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通河县已形成榛林13.2万亩,大榛子种植基地20个,专业种植合作社28家,种植户多达6800余户。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大榛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产业生态化

  守护绿水青山

  通河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森林覆盖率74.6%,“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湿地和草原”的特有资源禀赋,为形成大榛子产业基地提供了先天条件。

  农户在大榛子树下养殖溜达鸡、林地鹅、林下猪,种植中草药,通过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产业化发展,通河大榛子“盘活”了相关特色农、林、牧产业,一盘生态产业化的“大棋”频频落子,围绕着这一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展开布局。

  通河大榛子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并不仅仅是丰厚经济效益,更是看得见的生态效益。十几年间,随着荒山造林面积增加,凡是种了榛林的山坡,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绿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保护着“绿水青山”,在产业实践中,乡亲们走出了生态保护新路。

  鲁文学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农头”的种植端已经没有太多挖掘空间,不断延展“工尾”是未来趋势,按照市场的指引,通河大榛子将不断进行延链、增链、强链,迈向高品质、高标准发展之路,牢牢守住“绿水青山”,闯开产业振兴之路。(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