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特色产业看绥棱丨“田秀才”郑学:种好每一块黑土地
2023-07-07 16:46:0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刘才星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黑龙江报道(记者 于灵爽):藏粮于技,关键在人。从业27年,绥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郑学将自己的心血全部浇灌在这一片寒地黑土上,始终把推广农业技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当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穿梭在田间地头,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科学种植理念,让群众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收益……“虽然我自己没有地,但是我几乎参与了绥棱县每一块耕地的种植技术指导。”为切实解决农民技术需求,打通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郑学的脚步走遍了绥棱县的每一块土地,这是郑学从业27年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直以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态度。能为种植户提供帮助,郑学感到无比骄傲。

特色产业看绥棱丨绥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郑学:种好每一块黑土地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707104435

郑学研究耕地种植技术 摄影 吕岩

  做农技服务的推广人

  绥棱县有209万亩土地的大田作物,玉米、大豆、水稻为主要农作物。每年五月初,郑学就会来到合作社帮助种植户选种,制定种植方案,并跟踪指导种植全过程。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选错种子、施肥过量、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当年产量不高、收成不好。郑学说,每年他都会和同事们深入田间地头,为耕地“把脉问诊”,并根据土地特点“对症下药”,让农作物茁壮成长,从而节约种植成本,增加作物产量。

  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集体合作社就是郑学服务的对象之一。近年来,绥棱县着眼于鲜食玉米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绥棱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全县209万亩土地的大田作物中,鲜食玉米占6万亩以上。“郑老师会来指导我们怎么选种、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在他的指导下,全村近1500亩土地的鲜食玉米长势良好,自从种上这鲜食玉米,村集体合作社每年都能增加130万的收入!”向荣村党支部书记刘峰激动地说。

特色产业看绥棱丨绥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郑学:种好每一块黑土地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707104446

郑学研究鲜食玉米选育方案 摄影 吕岩

  “鲜食玉米是绥棱县的主导产业,我近几年的工作就是选育优质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配合先进的耕作模式,直接提高了鲜食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郑学会根据每年发布的黑龙江省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结合绥棱县农业生产实际,认真指导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为种植户提供最科学的种植方案,为促进绥棱县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有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27年间,郑学潜心于科研探索,发表关于玉米、大豆、水稻增产增效论文十余篇,并全部应用于实际种植过程中。“我们现在都在提倡模式化栽培,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为农户提供农技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探索,以后会有更新的技术和更优的模式出现。我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绥棱县农业生产保驾护航。”郑学说。

  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在与种植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的“大白话”,是每一位农技推广人员必备的技能。“跟农户沟通,不光要浅显易懂,还要让他们感兴趣。”郑学说,农技服务最忌讳照本宣科,想要做一名好的农技推广人员,就要学会站在种植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去体会他们到底想要什么。”郑学说,把每一块地都当成自己的地来种,就是他拉近与种植户距离的秘诀。他知道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双脚深深踏进泥土里,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为群众服务。

特色产业看绥棱丨绥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郑学:种好每一块黑土地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707104459

郑学(右)与农民实地考察种植情况 摄影 吕岩 

  郑学每天都会深入田间地头,和种植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传授农技“秘诀”。“他讲的方法,我们听得懂。”郑学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贴心的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认可。

  此外,针对种植户信息来源不畅、学习机会少等问题,郑学依托“送课下乡”和农技培训的契机,为种植户进行授课,对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每年,郑学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授课数十场,覆盖全县11个乡镇,涉及100余个村屯,培训指导农户近万人,提高了农户科学种植意识,助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在广大种植户心中,郑学不仅是非常厉害的农技“专家”,也是大家信得过的贴心人。

  多年来,郑学从科研一线到田间地头,朝着“让农民群众实现增产增收”这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进,让科普的脚步走进每一寸农田,把农民的所需所盼转化为源源动力,用一滴滴汗水换来一块块“黄金地”,用过硬的“真功夫”守护好农民的“钱袋子”,用工匠精神履行了一名一线农技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用我们的农技知识为农业产业赋能,让农民朋友们多打粮、少致富。”这是郑学朴实的心愿,也是他在岗位上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