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养生的岭南人都知道,“暑伤身,冬要养”,因此冬季是重要的养生季节。
不过你知道吗?养生不能乱来,要辨体质进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博士后周辛表示,岭南人有三种复杂的特殊体质,即气虚痰热、寒湿化热和阴虚湿热,寒热错杂,虚实难辨,需选用合适的药材、食材。科学养生,要在辨识体质偏颇的同时,注意天气变化,调整近期的精神压力、饮食睡眠等因素,综合考量才更准确。
气虚痰热型 慎用苦寒
气虚痰热型由气虚痰湿郁久化热而形成。岭南人先天禀赋最大特点是脾虚,脾喜燥恶湿,若湿困中焦则会导致脾气不升,运化无力,容易生痰湿。热象的出现往往容易让人忽略脾虚的本质。
教你辨识:
痰湿郁久化热时,可出现热象,比如怕热、面部痤疮、咳嗽有痰、咽部异物感、便秘、嗳气等,可出现舌红黄腻苔。
教你养生:
气虚痰湿型人群一般选用补气利湿为主的药膳。
首先可用五指毛桃,它是称为“南芪”的健脾补肺、利湿舒筋的岭南草药。在临床中,给岭南人用黄芪时会反映咽干咽痛等“上火”表现,而用五指毛桃则一般不会。
其次,如果痰湿较重,则可加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
再次,湿盛化热时,可以在上述健脾益气的基础上针对郁热应用寒凉之品,比如可在药膳中加入瓜蒌、竹茹、猪苓、冬瓜皮、车前草、玉米须、赤小豆等。
特别提醒:
就算不是湿盛化热,气虚痰热型的人群也要慎用苦寒的凉茶,可以考虑清凉利湿功效的凉茶,但也不宜久用。日常保健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
寒湿化热型
“猪肚煲鸡”很相宜
寒湿本质一般为脾肾阳虚。寒、湿都属于阴邪,寒湿互结易袭阴位。
教你辨识:
盆腔、下肢关节等,平素一般畏寒、肢冷、肢体沉重、关节冷痛僵硬、女性痛经不孕等,舌质暗,舌苔白。寒湿郁久化热时局部病灶出现热象,可见小便不畅、白带色黄而臭、关节热痛、舌红苔黄等症状。临床上,经常可见寒湿化热型人群的慢性肠炎、前列腺炎、盆腔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教你养生:
寒湿化热型应注意平时的寒湿表现,热象一般也只是存在局部。急性发作期可以应用清热药物,中病即止,寒温并用、补泻同用,加以合适的引经药或者局部治疗,症状缓解则对寒湿的体质进行调理,可以选用温中散寒为主的药膳。流行在客家地区的“猪肚煲鸡”以党参、黄芪等药材温补中焦,并加入胡椒、生姜等温里散寒、行气止痛。这款药膳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是寒湿体质人群的首选。煲汤可以加入鸡血藤、路路通、牛大力等温通之品。
特别提醒:
这一类型的人群在缓解期也不适合喝凉茶。建议在缓解期多锻炼身体,提高基础代谢率,使寒湿得化。
阴虚湿热型
少吃煎炸食物少熬夜
脾虚气血化生无源,久而阴虚。加上睡得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阴液亏虚,阳无所制而易偏亢甚则阴虚火旺,必煎熬津液;或蒸腾津液,使水液蒸腾弥漫而成湿。另一方面,湿邪郁久化热,也会灼伤阴液。
教你辨识:
阴虚湿热型会出现口燥咽干等虚火上炎的症状,再加上岭南“上热”的气候特点,会放大“热”的表现,往往被误辨为实热而重用寒凉之品,因此,在体质辨识时应注意其他阴虚的表现,比如头晕目眩、口干、眼睛干涩、容易疲劳、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痛、耳鸣、不孕等,舌质红,苔少而干或黄腻。
教你养生:
对于阴虚湿热型,要选用甘寒、甘凉的药物,慎用苦寒,避免寒凉过度损伤中阳或者冰伏湿邪而热伏愈深。在滋阴的药材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清润之品,比如生地黄、麦冬、石斛、玄参、天花粉、玉竹、百合、莲子等;在祛湿的药物方面,应选择甘淡渗湿的药物,如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通草等。
特别提醒:
建议这类人群按时作息,减少熬夜,少食煎炸油腻食物,缓解精神压力,还可以选择知柏地黄丸等养阴清湿热的中成药进行日常保健。(记者 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