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粮仓”正变身“绿色大厨房”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黑龙江省展团再次光彩夺目:展区现场人潮涌动、洽谈热烈,参展产品销售火爆;许多采购商带着渴望心情奔我省展区而来,又揣着大批“订单”满意而去。在呼和浩特市从事农产品经销多年的刘女士的想法颇有代表性:“这次参加绿博会,我主要就是奔黑龙江展区来的,已经成功和几家企业达成经销大米、黑木耳、杂粮、蜂蜜的合作意向,涉及金额500多万元。”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黑龙江省“黑土、净土、冻土”的天然优势,提供了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高天厚土。作为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领航者,早在2010年,黑龙江省就将绿色产业列为十大重点产业之首,举全省之力推动发展。近两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顺应绿色消费浪潮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变化,黑龙江省从提标、扩面、增量入手,以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为动力,持续做大做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使我省呈现出由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华丽转身的喜人变化。如今,我省绿色有机食品的展销会开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销售的热潮;“龙江米”、“龙江菜”、“龙江奶”、“龙江肉”、“龙江山珍”、“龙江杂粮”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
从黑龙江省农委获悉,目前黑龙江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40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890家,其中亿元企业超10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绿华夏认证)认证标识的产品达2929个,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15个,分别比2011年增长76%和79%;有15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近200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产品畅销神州大地,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家抽检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去年达到了99.7%,始终高居全国榜首。
好成绩来自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抓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和技术保障。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了绿色有机食品发展目标,黑龙江省农委年初就制定下发了工作要点、绿色食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工作手册、互联网+绿色食品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新型营销工作实施方案、十大地理标志农产品评选方案等系列文件,把各项任务目标分解到地市、到县区,为推动全年工作提前谋篇布局;陆续举办6期“三品一标”业务宣贯班,直接培训骨干1000多人,有方法、有抓手地开展各项工作。
抓基地,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按照“严格管理、规范程序、稳步发展”的方针,牢牢把住“基地源头”这一保障绿色食品质量的关键,对今年新建的200万亩绿色基地全面开展环境评价,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按照“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围绕生产标准化、田间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重点建设富锦水稻、宾县设施蔬菜、林甸循环农业等6个基地,核心区2.22万亩,辐射面积10万亩,示范带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高标准发展。
抓营销,拓宽绿色有机食品市场渠道。落实黑龙江省政府提出的“十六条”营销策略,在继续开展以展会营销为重点的推广推介活动之外,大力打造线上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新营销,举办全省农产品营销大赛,以市场带动产业更快发展。上半年,全省共推出绿色食品互联网营销项目353个,金额37亿元。整合各地市力量建设黑龙江大米网地市频道,积极推进绿色有机企业进入大米网销售,并向大米网提交了1607张入驻企业“三品一标”证书,增强入网营销产品的公信力。通过开展“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十大区域品牌”评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投票,有效宣传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品牌。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还从认证和监管入手,推动产业发展,确保“绿牌”真绿。在齐、牡、佳、绥化4市试点下放绿色食品初级农产品和粗加工农产品认证审核权基础上,今年又将大兴安岭列入认证改革试点计划,切实调动了基层和主体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的积极性。引导推动全省735家企业、合作社进入省级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平台,先后共出动检查人员1063人次,抽查生产主体和销售市场294个,有效保证了绿色有机食品的诚信度和美誉度。(记者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