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月24日,黑龙江省延寿县安山中学操场上人头攒动,呐喊声、加油声、助威声此起彼伏,一场别具一格的趣味农耕竞技比赛正在这里精彩地进行着……
农民“变”运动健儿,农活“变”竞技项目。“黄金万两”“播种小康”“拯救大米”等一项项源自农村日常生产生活的趣味竞技项目,让参赛者们在炎炎烈日下挥洒汗水和笑容的同时,感受着农耕文化和全民健身带来的快乐。
据悉,此次赛事为延寿县安山乡庆祝建县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来自全乡12个行政村的145名农民朋友和中小学生参加了当天的18个竞技项目。他们中既有勤劳躬耕的新时代农民、也有务实肯干的村干部;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年人,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少年;既有种养殖能手和“草根”农技专家,也有上得厨房下得田塘的巾帼农家女……
“黄金万两”1分钟内手搓2升玉米粒
“都多少年没手搓玉米了,有些生疏了。”在比赛现场,来自光明村的参赛选手梁延彬感叹道。他刚刚参加了“黄金万两”的比赛。
“黄金万两”比赛是安山乡设置的农耕竞技趣味项目之一,比拼选手们手搓玉米速度。比赛规则为参赛选手在1分钟内,向前奔跑20米后,在玉米袋中拿出玉米棒,不得借助其他外在工具,将玉米棒徒手搓成粒并装入小盆内,规定时间内手搓玉米粒多者胜利。
搓玉米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44岁的王伟峰是安山乡适中村人,在比赛中,王伟峰像往常一样,先快速搓光一根玉米芯,再用这根玉米芯作为工具,与玉米棒相互搓揉,将玉米粒剥下。在他奋力搓玉米的同时,王伟峰的队友和亲友们则在场外加油,还不忘为选手们“指点”:“双手拧八字搓更快!”最终他在1分钟内共搓玉米粒2升,多于其他参赛选手,赢得此项目第一名。
王伟峰种植150余亩农田,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平日里自家玉米收成时,因为产量较大,一般都用机器打比较方便。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正式的运动比赛:“感觉很好玩!想起来以前干这些农活的时候,今天还是觉得没发挥好,希望乡里以后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比赛活动。”
“播种小康”36棵秧苗33秒插完
“播种小康”比赛同样热闹非凡。该比赛项目模拟的是水稻插秧,考虑到比赛现场情况,使用塑料秧苗和空瓶代替,参赛选手将手中的36个“秧苗”插入36个空瓶内,用时最短者获胜。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有的选手采用双腿稳扎马步弯腰插秧方式,有的选手则采用蹲姿。不少选手则在一旁加油鼓劲,不时点评手法打趣。“现在都用机器插秧,又快又好,省时省力,一个人一上午能弄完十几亩地。”来自金平村的孙晓飞说,“比赛里有的手法若是放到以前,那可真得累坏喽!”
“只要顺手!熟练、快!就可以。”获得本项目冠军的兴福村村民于莹,仅用33秒就将36棵秧苗全部插完。赛前她一直观察着其他参赛选手的比赛,并总结出了不需要严格按照正常插秧手法参与比赛的经验。“这个比赛,不用管是直的还是斜的,只要插进瓶子里就可以了。”于莹介绍说,常规插秧时,需要蹲下身体,用类似拿毛笔的方式,捏住秧苗垂直插入水田中。
平日里,于莹也喜爱跳广场舞、扭秧歌,加入了兴福村的文化活动队,几乎每天都和队友们在村里的文化广场排练节目。“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吃穿不愁,农活也都比以前轻松多了,所以也有心思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农体融合”18个竞技项目赛出乡村多彩生活
“乡土”气足,农味十足。延寿县安山乡首届趣味农耕竞技比赛除“黄金万两”(巧搓玉米粒)、“播种小康”(模拟插秧)2个特色活动外,还根据参赛农民的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别设置了“拯救大米”(扛米袋折返跑)、“百里挑一”(挑豆子)、“扭转乾坤”(拧草绳)、“‘桶’一思想”(担水折返跑),以及“沙包集结号”“企鹅漫步”“手榴弹大作战”“搭桥过河”等18个竞技项目,综合了农耕文化和体育竞技,以农业生产要素为特色,把“农村劳动”原型演化为体育健身项目,让人们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田园时光的美好。
据介绍,年初以来,延寿县安山乡以庆祝建县120周年为契机,结合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以“基层党建大提升、农林之乡启新程”为主题,将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多元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设计了“乡村振兴杯”篮球赛、全民唱红歌、健步走、“共建美丽乡村”等30余项各类载体活动,旨在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朋友对全民健身及业余文化活动的需求。
“通过一项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工作落实到群众中,既促进了农体文体智体融合,又加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延寿县安山乡党委书记蒋安文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打造“特色农林之乡”,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