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寒地心血管病防治难题 记者探访哈医大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
来源:黑龙江日报  |  2023-05-22 10:03:28

  五月的哈尔滨,杏花飘香。在哈医大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争分夺秒攻关。

  多年来,致力于解决东北地区寒地心血管病发病率和致残率高的防治难题,哈医大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室和临床创新医学及转化研究:开发自主产权心血管疾病系列药物;建设极寒环境心血管病预警诊断平台;优化寒地冠心病个体抗血栓治疗策略,为改变国际指南提供中国循证证据;建立全球最大OCT数据库与影像核心实验室……

  科研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项项重大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近日,记者走进哈医大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探寻科研团队背后的故事。

  研发新药服务患者

  在哈医大药学院共聚焦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电脑上分析一张显微镜下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共聚焦成像。

  “图片里蓝色部分是染色后的细胞核,红色部分是染色后的蛋白,我们根据红色的亮度来判断蛋白表达的高低,进一步分析在使用研发的新药干预后是否对心衰的发展具有改善作用。”科研人员汇报实验情况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杨宝峰耐心倾听,不时提出问题和大家互动交流。

  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只要没有会议等外出安排,杨宝峰院士都会和团队一起泡在实验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年过古稀的杨院士为何还这样拼?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坦言:“除了兴趣使然,更多还是一种身为医药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黑龙江等北方高寒地区,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高发,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国际上此前对于寒地心血管疾病,无论从发病机制、防治手段还是新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都不够。

  为探寻疾病背后的“密码”,杨宝峰院士带领团队多年攻坚克难,首次发现调控重大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分子和药物靶点,提出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学说,自主研发了大明胶囊、康欣胶囊、粘连平等多种新药,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瓶颈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科技大奖。

  科研创新永无止境。在杨宝峰院士看来,创新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奉献的精神,还要有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多学科相互交叉。他说:“在医药卫生领域,我国目前缺少的是高效低毒的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方面的药物,我们团队正在进行多学科交叉合作,致力于早日研发出新药,为百姓健康谋福祉。”

  自研设备解决技术难题

  这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寒地心血管病的另一个战场——心内导管室里,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歇。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坐在电脑前,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上的病变血管。术中,在IVUS-OCT一体机全程指导下,一根导管一次回拉,血管全貌、血管结构和病变性质全部清晰显现。仅用时20分钟,团队在患者的病变血管位置精准植入两枚支架,生命危机成功解除。

  记者眼前这台IVUS-OCT一体机看似平常,实则大有来头。它采用了集光学成像和声学成像于一体的新型血管内成像技术,于波带领团队历时7年自主研发成功,国际上首次应用于临床。有了这一高科技“利器”,心脏冠脉介入诊疗得以更加精准化、个体化。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受寒冷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位于全国前列。近些年,于波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研究,最终证明:部分斑块侵蚀患者可通过抗栓治疗而避免支架植入,开创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按病因分类精准治疗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又构建了高危斑块破裂或侵蚀的预警体系,推动冠心病的定向精准防控。

  于波说:“近几年我们这些观点被写入多部国外权威教科书,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接下来,我们希望把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让心脏病人都能得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是重大疾病诊断的核心依靠,为解决这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于波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原创冠脉腔内影像设备,IVUS-OCT一体机于2022年上市后一直供不应求。他透露:“目前团队正在开展的多模态跨尺度超高分辨冠状动脉成像系统,样机已经研制成功,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为科研创新注入人才动力

  科研创新是驱动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其中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近些年来,国家、黑龙江省一系列人才政策相继出台落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优良环境和发展空间。

  哈医大药学院药理研究室教授吕延杰是心血管基础及其相关疾病的药理学研究方面专家。2005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到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加入杨宝峰院士团队。他积极发挥自己在国外所学,和团队一起发现微小核苷酸分子(microRNA)可调控恶性心律失常,并可能成为防治心源性猝死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防止猝死发生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作为杨宝峰院士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哈医大药学院药理研究室的卞宇虽然年仅30岁,但已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她感慨地说:“近十年来,我跟随杨院士团队围绕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开展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目前国家、省里还有学校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很大,良好的平台和科研环境让我们甘心扎根龙江,心无旁骛地施展才华,创新创业。”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石,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培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于波说,“目前我们培养出了多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并且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梦想和事业奋斗,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科技引领,政策支持,高端人才竞相涌现,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杨宝峰院士表示,未来,哈医大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将在寒地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预警分子、临床诊疗方案、药物研发、大数据平台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寒地心血病的防控策略,服务龙江,服务国家。(黑龙江日报记者 霍营)

编辑:刘才星
新闻热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17151231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