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自2018年成为全省第一批、2019年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以来,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强化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采取“四抓”举措,使乡风文明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文明新风吹遍了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
抓价值引领 打牢思想基础
乡风文明建设核心在“人”。通河县坚持以干部带头、党员带领、典型带动的示范作用变成全民参与的多点开花,农民有了精气神,“软实力”提升了乡风文明“硬指标”。
全县82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党政一肩挑,建设村、青山村等在党支部带领下变成远近闻名的“花园村”。一些村镇在改善人居环境上,由党员带头清扫街道,每10人一组包街检查卫生,定期公布红黑榜名单,带动和提升了村民主动性。如今,在通河乡村流行这样一句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通河镇强化“支部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必须建成干净整洁示范户,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村内外公共地段、道路两侧、河岸沟渠重点地段,全部划分片区,由党员和干部分片包区,进行无死角的清洁整洁。村屯垃圾收运实行“党员包户”制度,每人负责一部分农户垃圾投放监管,形成了“党员收集、村统一、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目前,已打造党员示范街道3条、党员示范户30户。
通河镇桦树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体党员率先签订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承诺书,动员亲朋好友少随礼、少办酒席,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使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通河县还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县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出市级十星级文明户82户,县级十星级文明户820户,推选好邻居、好公婆、好儿媳、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1000余人。一批批优秀典型代表,诠释出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农民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抓环境整治 强化物质支撑
乡风文明建设基础在“物”。通河县坚持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建设三管齐下,以物质文明建设的日新月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水涨船高。
通河县以通村公路为轴,将桦树村、金河村、建设村等6个村、8个屯串联成片,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让家里门外净起来、房前屋后绿起来、村庄环境美起来、农民群众动起来,共同建设幸福家园、美丽乡村。去年,通河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生活环境。以建设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创建人居环境美、道德素质高、社会风尚好、文化服务优、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广泛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青山村实施了道路硬化、栅栏改造、边沟整修、广场建设、庭院美化、厕所改造等七项惠民工程,以人居环境美起来推动农民文明素质高起来。2017年,青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目前,通河县国家级和省级生态镇、生态村分别有2个、6个和75个,国家重点镇、省级百强镇示范镇、风情小镇和精品村总数达10个。
抓移风易俗 引领时代新风
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风”。通河县坚持乡风、家风、民风建设三位一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情感认识和行为习惯,使良好家风汇成淳朴民风,融成文明乡风。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通河县各村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完善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以“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逐渐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准则,用制度化的形式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积极、健康、向上正成为通河县乡风文明的真实写照。
去年入选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的桦树村,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农村里好人好事、不文明现象、封建迷信现象进行评议,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
有一年桦树村8名学子考上大学,但没有一家一户大操大办庆贺。村里为金榜题名的学子召开了表彰大会,村民们敲锣打鼓拥着学子绕村一周,学子、家长和村民们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金榜题名不摆酒席,桦树村新人结婚也由村干部用花轿抬着新娘,敲锣打鼓绕村一周,成为“网红”婚礼。
“村民间少了攀比斗阔,红事村干部抬轿喜庆热闹,白事庄重严肃不丢面子不浪费,多了文明风气,村民都很支持。”桦树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仲明说。
桦树村把每年的9月12日定为“仁孝节”,60岁以上的老人共享儿女奉上的百寿宴,形成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如今,破除陋习、孝老爱亲、团结邻里的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全村形成“移风易俗、节俭养德”的文明风尚。
抓文化惠民 推动持续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根本在“化”。通河县坚持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时尚文化三措并举,以文化人筑牢乡风文明之魂,创建农民精神高地。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打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7个传统节日品牌,每年培训村文艺骨干600余人,组织广场演出300余次,送戏下乡270余场,放映电影940余场。各乡镇共有文化团队(小剧团)14个,每年各镇交流演出1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
省级文明乡镇富林镇长兴村成立了小剧团、秧歌队、广场舞队,利用3200平方米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组织群众开展系列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设村有3支百人规模的文体活动队,定期组织秧歌、歌曲、舞蹈、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2019年,建设村文化活动带头人王丽君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
近年来,通河县还打造了国际艺术村、国际民宿村、铧子山电影主题民宿聚落等特色文化品牌,举办了农民春晚、农民文化节、好歌大家唱、原创广场舞选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好玩有趣的文体娱乐活动,以文化人、化风成俗成为通河文明建设的现实写照。(记者 白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