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企业申请 “秒批”通过成立

2020-04-08 13:30:5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于灵爽|责编:冯钰颖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消息(于灵爽):疫情防控期间,在温州的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在“哈尔滨新区企业设立‘秒批’系统”提交了在哈尔滨新区的项目公司设立申请。作为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改革创新的前沿征地,哈尔滨新区致力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用实际行动为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和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以下统称“哈尔滨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好发展贡献力量。

  【有修改】【黑龙江】【供稿】哈尔滨新区:企业申请 “秒批”通过成立

  市民在哈尔滨新区办理审批业务 摄影 吕岩

 压缩企业设立时间 “飞”速度让企业赞叹

  哈尔滨新区建设“哈尔滨新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企业开办直通车”专属平台,通过与新区正在推行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将开办企业所需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社保登记”4个环节压减为“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将社保登记环节合并到企业登记环节中)。

  据悉,各环节办理时间分别控制在:企业登记2个小时以内,印章刻制4个小时以内,初次申领发票2个小时以内;确保哈尔滨新区的企业申请办理在一天之内完成。该平台推出了网上视频服务、自动辅助填表、人脸识别远程签字、网上预约服务等一系列“不见面”审批功能,新区的申请人可以以电子文档形式自主申报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等事项,对于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范围内的自主填报或选择内容,可以实现在线自动比对审核(即“秒批”)。

  破解企业“开工难” 牵头实施投资项目

  据哈尔滨新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局局长介绍,哈尔滨新区对社会投资工业类和仓储类建设项目实行“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是将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污染控制标准、税收等指标作为企业投资项目土地“招拍挂”的前置条件,与土地出让公告一并对外发布。让企业充分利用“招拍挂”的等候时间提前开展耗时较长的方案设计和材料准备,政府各审批部门全程指导和帮办代办。对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通过“带标出让、提前介入、全程指导、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压缩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间。

  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

  哈尔滨新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局,将原分散在区直各部门的业务关联度大、发生频率高的行政许可事项统一划转、集中办理。新区行政审批局推行“跨行业、跨部门”的职能重塑,推行“一个部门承担多部门职责、一个岗位审批多岗位事项”制度,真正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原审批部门不再行使审批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

  为了切实改善新区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和群众创造最便利的办事条件,哈尔滨新区把“多事项”按照“一件事”进行关联性组合,形成了“商事登记+经营许可+牌匾审批”的行政审批套餐服务模式,根据企业经营范围推出了“我要开食品商贸公司”“我要开网吧”“我要办学校”等一系列“套餐式”服务。企业可从申报营业执照开始,只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就可同时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和牌匾申请许可证,入口端“关联提示、一次提交”,过程中“同步受理、并行审批”,出口端“证照同发,多证同发”,真正实现了“办一件事、只跑一次”,“事项再多、一次办妥”,切实做到了“一套材料、同时受理、联合验场、并联审批、证照同发”。

 跨境、异地协同审批 构建“就近办”政务服务

  为了打破空间障碍,哈尔滨新区最大限度地为异国、异地客商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提供便利。对入驻的深圳企业实行了以“双向取优、标准统一、异地核验、协同审批”为主要特点的异地协同审批,不但使深圳来哈投资企业共享了深圳和哈尔滨新区的政策,还方便了企业审批落地。目前,已有3家深圳企业通过异地协同审批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

  哈尔滨新区依托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按照“窗口受理、系统推送、后台审批、窗口发照”的模式,与园区、银行等共建政务服务窗口。企业可以选择就近的窗口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事项。目前已与深哈合作产业园、江南园区、高新区孵化器等3个园区以及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9家银行共建了政务服务窗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各“政银企合作单位”办理企业设立397家。

  下一步,哈尔滨新区将继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精神,不断改善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手段,为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日渐成为改革创新的新区、创新驱动的新区、良好法制环境的新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