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厚培新动能添振兴活力

2019-07-24 09:31:03|来源:新华网|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从神舟飞船、嫦娥卫星,到天宫空间实验室、蛟龙潜水器,再到国产大飞机,一系列令国人骄傲的重大项目中,不乏哈尔滨企业的技术或产品。近年来,哈尔滨突出抓好工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逾1/3,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发力“高精尖”引擎

  为适应市场,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主攻方向。

  神舟系列飞船主承力构件、超轻自行车、超轻羽毛球拍……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复合材料展厅里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企业研发中心副主任徐茂凯指着一款铝绞线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强芯电缆说,相比传统的钢芯铝绞线电缆,其重量更轻、强度更高,使用寿命高出两倍。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近年来加快转型,以高端技术研发为主,做强供给优势。一季度营业收入11649万元,同比增长40.35%。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以生产高端合金知名。东轻公司中厚板厂党总支书记刘海付说,东轻成功研制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不仅打破国外封锁,还迫使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减半。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是哈尔滨积蓄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去年二者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20.8%,且连续保持较高增速。截至5月底,其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0.5%和20.3%,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掘金“科技富矿”

  加快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最终要靠创新引领。

  哈尔滨科技资源富集,主要集中在51所高校、517个科研机构中,但长期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短板。市科技局调研发现,很多科技成果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内部封闭循环,未形成生产力,成为“孤岛”。

  如何破题“守着金山走穷路”?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给出答案:瞄准大学和科研院所精准发力,通过“市校联姻”破除体制机制藩篱,释放科研人员“双创”积极性。

  2012年起,哈尔滨探索打破市校间管理体制障碍,率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试点,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创新转化,迄今与近20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仅这两年,哈工大、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注册180余家科技企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赵玉新带队创办哈船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市、校都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心里有底了。”他说,企业由团队、政府、学校和社会持股,其中团队占比72.5%,政府和学校共占17.5%。

  哈尔滨光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工大、中科院49所合作,每年都有新产品。董事长史铁生说,公司形成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良性循环,地质罗盘仪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90%。

  “科技富矿”正成为产业建设的动力源泉。截至目前,哈尔滨校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总数,已占哈尔滨科技企业总数30%以上。

  连珠成串“实招”频出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连珠成串,向产业链条要成效,哈尔滨“实招”频出。

  哈尔滨市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一个突出变化在于,政府对产业项目择优发展,高创新性、成长性是重要标准,并非“捡到篮里的都是菜”。AC352直升机、中船重工燃气轮机、中航科工钛基地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含金量产业投用。

  中国首款7吨级民用AC352直升机2016年在哈尔滨首飞,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哈尔滨已初步形成集研发、生产、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航空链条,年民用航空制造业产值200多亿元。《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2019-2035年)》近日公布,将进一步打造哈尔滨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达170平方公里。

  哈尔滨瞄准处于产业链、技术链高端,具备整合产业链企业抱团发展的重大项目,出台《哈尔滨市鼓励类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系列文件,设立2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资本更多投向这些领域。

  哈尔滨市发改委主任栾志成介绍,2019年哈尔滨启动产业项目提质增效三年攻坚战,通过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来提升新动能整体竞争力,正是提质增效的初衷之一。

  目前哈尔滨高端装备制造形成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汽车、机器人为主攻方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300余户。新材料产业形成铝镁合金产业基地、高端石墨材料产业园等多个基地,拥有10个国家级、12个省级创新平台,产业总体规模超过100亿元。(记者强勇、杨思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