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市古驿小镇书写多彩民俗风情 文化旅游铸就和谐幸福家园
原标题:古驿小镇书写多彩民俗风情 文化旅游铸就和谐幸福家园
座落在局址内的驿园公园。
满汉双文的仿古巨印。
位于生态小区内的铁道兵纪念碑。
十八站局北出口的仿古门楼景观。
驿园公园内的黄金之路纪念碑。
十八驿民宿给游客打造远方的家。
每年一度的鄂伦春民俗文化节吸引着八方游客,年带动旅游收入达500余万元。
、
西出口大红灯笼。
秀美驿站民族风——十八站林业局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纪实
夏日的古驿站,凉风送爽,山峦叠翠,秀水澄澈。
散发着浓郁民俗色彩的萨吉满盛山,带您走进神秘的世界;旧石器时代遗址、驿站公园、仿古门楼、仿古巨印、驿字石林……让您感受百年驿站厚重沧桑的历史;秀美的界江美景,4.6公里的灯笼隧道,使您体味到诗意中的浪漫。从青山绿水到历史文化;从人文景观到生态旅游;如诗如画的古驿小镇以其独特魅力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流连忘返。
从独木支撑的资源型经济,到遍地开花的全域旅游,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在驿站大地蓬勃兴起。近年来,十八站林业局立足区位、资源、节点等特殊优势,以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着力打造“古驿文化旅游小镇”,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联姻”的新路子,奏响了一曲文旅“联姻”的新乐章。
挖掘特色民俗 感受鄂族风情
相约古驿站,感受鄂族风。盛夏时节,风和日丽,约上三五好友,走进位于14公里处的十七站管护区鄂伦春文化园,浓郁的民族特色、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沿路而行,途径阿尼湖、风调雨顺图腾柱,即到萨吉满盛山,近2000公顷的景区内18.8米全国最大的萨满头像、七星栈道、九曲通圣与白桦林、奇石、山景交相辉映,日月广场、撮罗子、安嘎酒家众多景区点缀周边。置身盛山,古老的萨满文化、鄂族风情带着悠悠岁月洗礼,化为内外兼修的神韵。波光粼粼,泛舟阿尼湖,微风过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安嘎酒家飘出的阵阵香味上演着别样的精彩。
萨吉满盛山被鄂伦春族称屹立奇神山,这里是鄂伦春族人祭祀萨满和山神白那恰的地方。“盛山”奇石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构成了一幅神韵流动、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近年来,十八站林业局借助施业区内横跨白银纳、十八站两个鄂族乡这一区位优势,以挖掘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鄂伦春民族的衣食住行和萨满民俗起源、神灵崇拜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进行整体打包,设计景点。投资544万元建设了“萨吉满盛山”景区,景区利用情景再现、修旧如旧、复古还原等手段,全面展示了萨满文化的历史风貌,成为充分展示鄂伦春和萨满文化、民俗民情的旅游胜地。连续两届的鄂伦春民俗文化节,更是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年接待游客近20余万人,带动旅游收入达680万元,局址内各大宾馆、旅店、饭店全部爆满,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个体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再现驿站文化 打牢发展基底
一程山水一程歌。十八站地处黑漠公路“黄金节点”,古驿路贯穿全境,独特的地理优势,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成为林业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底”。近年来,林业局充分挖掘和激活驿站文化,以“邀您读懂中国十八驿站”为主题,收集整理民俗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135篇。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写了《演绎神韵古驿站,品读最北灯笼城》《十八驿站的记忆》《中国十八驿站》等多部作品集和旅游景点宣传图册。
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超前部署、精心谋划,聘请北京华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1个总规和4个详规,按照“保护、挖掘、传承”的工作思路,先后建设了驿园公园、文化体育中心、驿站博物馆、文化创意中心等场馆,完成了大灯笼、鄂伦春文化园、驿字石林、仿古巨印、仿古大门、仿古驿站等景观景点建设,申请注册了“中国灯笼城”“十八古驿站”的商标,完善了东出口和驿站老街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将资源管护站、防火检查站植入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逐步打造旅游风景道和自驾游风景带。发展旅游康养业,利用闲置棚改楼房,打造家庭式“民宿”,为游客打造“远方的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设计理念,使游客通过眼观、耳闻、互动,体验十八驿站厚重的文化,实现文旅和经济的“比翼齐飞”。
林业局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古驿小镇”“第四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萨吉满盛山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品历史、观山水、逛盛山、游公园……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通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十八站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文化引领 多元发力 十八站林业局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古驿小镇
十八站林业局把全力打造“古驿文化旅游小镇”作为推进林区转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完善工作机制、超前规划投入、创新工作模式、活跃文化活动,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全局职工群众建设“文化强局”热情,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搭建平台 着力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贴近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实现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更好地提升林区文化的软实力,激发转型发展的新活力。十八站林业局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下发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形成以文化规划为龙头,以文化工程为载体,以考核督查为抓手,以经费补助、表彰奖励为杠杆的文化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先后投入240万元对林业局文体中心进行修缮,建立起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大厅,在驿站公园设立了150延长米的文化长廊,修建2万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广场,安放各类健身器材48套,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超前规划 着力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是幸福产业、朝阳产业,更是形象产业、实力产业。十八站林业局依托历史人文特色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打造十八驿站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为切入点,聘请北京华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整体规划,利用黄金自驾区位、驿站民族文化和林业产业3大优势,先后建成了鄂伦春民族文化园、驿字石林、驿园公园、灯笼隧道等景区景点。组织近百家超市、饭店、旅店等服务行业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座谈会,签订文明服务承诺书,倡导健康向上的经营秩序,组织力量制作网络宣传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对外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全局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日趋浓厚。
教育引导 着力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内涵
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在基层,只有面向公众,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为了让全局职工都能共享文化阵地建设成果,投入30多万元在林业局文体中心和5个基层单位建立了职工书屋,采用流动“职工书箱”的形式把书屋建设向基层和职工一线延伸,为在管护站、瞭望塔工作的职工送知识、送文化、送技能。制作书箱、书柜27个,配备文学、艺术、政治、种养实用技术等方面的书籍2000余册。全局有13个管护站的职工通过学习种养实用技术,在管护的同时发展了养蜂、养羊、养鸽等增收项目。组建了书法、绘画、摄影、舞蹈、音乐和各种棋类、球类协会16个,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系列比赛,让群众性文体活动月月有安排、每季有主题。
十八站林业局牢牢抓住“文化强局”建设目标,不断创新创优文化工作,全面提升十八驿站的整体形象、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让古驿文化旅游小镇在全区转型发展中绽放光芒。
发展旅游产业 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十八驿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秀美的界江风光、丰富的鄂伦春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借助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十八站林业局持续发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景区内涵,丰富旅游新业态,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旅游年收入达680万元,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职工张野在局址内的古驿路开了家饭店,年收入20余万元,当问到这几年的发展,张野乐得合不拢嘴,他说:“过去我是从事主伐生产的工人,停伐后,一度很迷茫,后来看到林业局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我就借助地处古驿路来往游客多的这一优势,开办这家饭店。刚开始游客并不多,随着多个旅游景点的建成,吸引了大量游客,我的年收入也从不足2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余万元。”
在十八站的昌盛街,职工于虎2015年开了家山特产品经销店,年收入达10余万元,他说:“每年6~9月途经这里的游客特别多,看到咱们的产品爱不释手,都买一些送给亲朋好友。”
在十七站管护区,萨吉满盛山景区成了职工的重要收入来源,独特的民族符号、丰富的萨满文化,每年吸引近10万名游客,带来旅游收入20多万元。
十八驿民宿有40户投入运营,可同时接待游客数量150人,年营业收入实现50余万元,带动全局文化旅游收入达680余万元。
白银纳管护区依托地理优势和吴八老岛的历史文化,开发界江旅游及“江上人家”餐饮项目,重点推介本地农家菜和江鱼宴,年接待游客200多批次,营业额达到20余万元。
十八站管护区在“65生态园”打造生态文化景区园,形成了集食用菌、生态猪、冷水鱼养殖和粮食酒酿造、水上观光为一体的管护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年创产值达几百万元。
永庆管护区以开发旅游产品为突破口,成立了杨柳岸根艺厂,使一堆堆废树根变成了“金疙瘩”,产品远销全国20余个地市,实现年收入10余万元。
通过旅游资源与境内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十八站林业局的旅游产业日益红火,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刘晓东 申玉泉 记者 张清 林撰文)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