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于喜辉和丈夫近30年收养百余位残障老人

2019-06-24 16:53:00|来源:生活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安达于喜辉和丈夫近30年收养百余位残障老人

  

安达于喜辉和丈夫近30年收养百余位残障老人

  于喜辉和“爹妈”吃饭

安达于喜辉和丈夫近30年收养百余位残障老人

  于喜辉“捡”流浪汉

安达于喜辉和丈夫近30年收养百余位残障老人

  帮老人洗头

  近日,哈尔滨市铁岭小学一年十四班的孩子来到南岗建设步行街,通过义卖手工制品、小学具、五彩绳、玩具等共募得2504元,他们购置了40斤豆油、6箱豆奶粉、洗衣液、洗衣粉等,送到了安达于喜辉家里,并为家中30多位孤寡老人表演了节目。

  在安达,于喜辉以“捡老人”出名。近30年,她和丈夫靠捡破烂、蹬三轮、打工,养了上百名残障老人。

  新婚的她把流浪汉带回家当爹养

  于喜辉8岁时,父母就去世了,她便开始流浪,要过饭,捡过别人扔的饭菜吃。于喜辉和丈夫结婚后,1989年花2000元买了一处平房。她打工,丈夫蹬三轮,第二年女儿出生了,一家三口生活虽然清贫,但很幸福。

  1990年冬天,于喜辉和丈夫去安达街里,看到三道街的道边躺着一位老人,身上盖着草帘子,蜷缩在屋檐下,冻得瑟瑟发抖,胡子上都是冰溜子。于喜辉上前询问得知,这个老人已经在外面流浪很多年了,没有家,也无儿无女,就靠讨饭吃。见老人身上衣服单薄,手脚已经冻伤了。于喜辉二话没说,和丈夫就把老人领回了家。生起炉子,给老人煮了面条,吃完饭,老人也暖和过来了。

  “他没有家,再出去还得挨冷受冻,弄不好,就容易冻死。”于是,于喜辉就把老人留在了家,直到10多年后老人去世。这么多年,于喜辉称他为“老爹”,老人称她为“喜辉儿”。

  坟地里“捡”到冻僵老人救回一命

  自从把第一个老人领回家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别人上街,都是观花望景,而于喜辉却专看路边是不是有流浪老人。一旦发现,就把老人领回家。周边几十里的人,发现有流浪的,也都给于喜辉打电话,于喜辉就和丈夫蹬三轮车接回家。

  家里的“爹妈”越来越多,吃成了问题,于喜辉就在农村买粮食。一年冬天,于喜辉和丈夫在去农村磨坊磨粮食途中,发现在一片坟地旁,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像是个人。于喜辉壮着胆子走近一看,原来雪地里蜷缩着一个人,一摸鼻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于喜辉和丈夫先把老人拉回了家,给老人暖和过来后,发现老人手脚都像茄子皮的颜色了,第二天老人恢复了意识。老人叫王清山,这些年一直在流浪,在附近的柴火垛捱了一夜后,知道自己要被冻死,就爬到了坟地,想终了一生。

  第三天老人的意识再次模糊。于喜辉把老人送到了医院,经过抢救老人意识恢复了,但手脚需要截肢,光手术费就需要四五万元。因为没那么多钱,经过大夫简单处置,就把老人拉回了家,按照大夫的要求,给老人保守治疗。于喜辉每天给老人换药、处置伤口,虽然老人的手指和脚趾没能保住,但命保住了。现在,王清山老人不仅能够自理,还能双手夹着笤帚扫地,用他的话说,“看着这两口子忙心疼,自己也不想吃闲饭”。

  放弃回迁住楼租平房继续伺候老人

  时间一长,有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在人的指点下,主动找上门来,有些安达市民发现街头有无家可归、流浪乞讨的老人也往于喜辉家送。就这样,于喜辉的平房里住了十多个老人,最多时有三四十人。安达实施棚户区改造,这个平房在拆迁之列。当时实施的政策是拆一米还一米。要是上楼后,这些老人根本安放不下。没办法,于喜辉放下了多年住楼房的梦想,放弃回迁,在外面租平房继续伺候这些老人。

  近30年来,于喜辉一次次把居无定所的拾荒老人带回家,是百余名老人的闺女,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年岁最大的老人活到93岁。于喜辉收养的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健全人,有的是智障、肢残、聋哑人。

  前几年,于喜辉感觉喘气费劲,胸口非常难受。经过检查,发现是心脏病,当地建议去大医院治疗,可她始终没去,一方面没那么多钱看病,一方面也放不下家里的老人们。当得知于喜辉因无钱治疗命悬一线时,爱心人士踊跃为她捐款33万多元,使她及时做了心脏瓣膜手术,保住了生命。后来还有爱心人士陆续为她捐款,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心脏手术还在恢复期,于喜辉就不再住院了,她挺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因为她心里装着的是那30多位“老爸老妈”。

  捡砖头盖房遗产都留给这些老人

  住在于喜辉家的老人,大多数出了家门就找不着家,有的常年卧床大小便都不出屋,吃喝拉撒睡需要有人全天候照料。洗衣、做饭,给老人理发、剪指甲……于喜辉每天忙得团团转,于是她将在环卫工作的丈夫拉回来帮助她一起伺候老人。

  最困难的时候,丈夫抽空蹬三轮拉脚挣钱。于喜辉白天照顾老人没时间,就利用晚上打着手电筒到处捡废品换钱来供养老人。现在于喜辉的女儿大了,下班到家就帮她伺候老人。

  “这么多年,我没给自己添置衣服鞋子。”于喜辉告诉记者,2014年之前,冬天没舍得给自己买过棉鞋,都是穿秋鞋过冬,冷了就快走。每天给老人吃两顿饭,自己只吃中午一顿。近30年,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出过一次远门,就连亲戚朋友家办喜事她都没工夫参加。

  于喜辉捡废品时,看见砖头也往家捡,丈夫蹬三轮拉脚时看见砖头也往家拉。于喜辉还在医院当护工挣份钱,又借了些钱,再加上爱心人士的帮助,在牛路西侧盖了一个近400平方米的平房,用上了暖气,30多位老人住着非常舒心。

  近期,于喜辉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这个倾注于喜辉半辈子心血的大房子和家里所有的遗产都留给这些老人,不给女儿。于喜辉说,有了这个房子,老人就有了安身之所,哪怕有一天我不在了,有了这个房子,老人们还有个家。

  当选“感动龙江”年度人物

  于喜辉的感人事迹在龙江大地广为传播,当地有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也为她伸出援助之手。东北石油大学的志愿者定期到于喜辉家看望老人,陪老人们聊聊天;大庆朱华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每半个月就给老人们包一顿饺子,已经坚持了3年。这几年,情况好多了,爱心人士经常送来米面粮油、衣服鞋和一些日用品,这些老人吃穿不愁了。

  如今,于喜辉给自己的家起了个名字,叫“喜辉安养院”,就是希望这些残障老人能够安心养老。

  于喜辉的举动感染着很多人。记者从安达市有关部门获悉,于喜辉获全省2015“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荣誉称号。颁奖词浓缩了对她的赞誉:“这个奇特的家庭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感情,于喜辉用爱扛起了生命的重量,用善良撑起了一片天空,她虽然不富足,却给了老人们一个温暖的家。”

  “我今年55岁了,没有多大的志向,没有多高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最大能力,让这些流浪老人能够活下去。”于喜辉说。(记者 赵政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