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工业强黑龙江省定位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
宋静波
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八字方针”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向制造业要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工业强省”,建立“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龙江强”的大逻辑。牢牢把握制造强国建设中的黑龙江省角色定位,加快建设工业强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黑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应对当前工业化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选择。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在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两化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龙江制造向龙江创造转变、龙江速度向龙江质量转变。
突出转型升级
增强龙江制造新优势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长期以来赖以发展的优势仍然存在,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制造业以石化、能源、食品等传统产业为主,重化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以上,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石作用。按照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要求,集中资源、集成政策,在高端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关突破,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推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加强制造业研发设计,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开展新一轮省市共建,推动资金政策向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倾斜。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滚动建设一批省重大示范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与国际同行业先进看齐,持续实施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奖励项目。持续开展化解过剩产能专项整治,运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确保煤炭等重点行业淘汰类产能应退尽退。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举办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培育一批本土知名品牌。制定装备制造等行业质量品牌提升指南,打造一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质量标杆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突出创新驱动
提升龙江制造竞争力
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接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程,以哈尔滨市为主体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建立市校(所)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深入实施市校科技合作第二轮试点。按照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指南和指标体系要求,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打造、区域统筹协同、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打造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走廊。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各地探索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组织企业加入高品质绿色食品、通用航空、电力装备、燃气轮机产业创新联盟,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在“研”与“产”之间架起科研成果商业化桥梁。对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参与中心建设,争取形成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突出两化融合
培育龙江制造新动能
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具体产品上。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扩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提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普及率、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推动“数字龙江”发展战略实施,应用“大”“智”“物”“云”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电子商务、服务贸易、互联网金融等数字产业,利用3年至5年时间,使“数字龙江”基本建成。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按照《黑龙江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长远规划,谋篇布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探索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一批大企业“双创”平台,创建一批工业云和大数据、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项目试点示范工程。
实施“100+1000”工程,利用3年至5年时间,打造100个数字化车间,建设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上云”的顶层设计,支持省内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和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模式创新、服务延伸、资源整合,形成一批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
联网云平台,全面提升企业“上云率”。
突出绿色发展
打造龙江制造新模式
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议强调“要向提升绿色优势要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工业应继续发挥现有优势,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省市分级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全面完成节能目标任务,有效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持续推行绿色制造工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大力推动能效提升,严格监控工业能耗变化,强化节能降耗、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有效控制工业能耗。持续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和推广先进工业节能装备,逐步建立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装备水平高、产品市场份额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体系,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全省中观层面新增长点。积极探索节能环保服务新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环境监测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探索“互联网+节能”“互联网+环保”新模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