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清明一样情

2019-04-04 15:21:06|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刘征宇

别样清明一样情

向阳山革命公墓前来祭扫的市民在展示板前粘贴黄丝带。

  让逝者的骨灰与花草相依为伴,灵魂归于海洋;带上一束鲜花,在墓碑旁绑上黄丝带、祈福铃寄托思念;在寄思卡上写下想念,在微信公众号中进行“微祭奠”,走进倾诉亭内为逝者朗诵一段他喜欢的诗句……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清明渐近,黑龙江省各地迎来祭扫人流,传统的“入土为安”“焚烧凭吊”的殡葬习俗已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祭奠方式,在慎终追远的同时,也为清明添加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鲜花多烧纸少低碳祭扫绿色先行

  “文明祭扫、绿色清明”。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向阳山革命公墓,陵园内肃穆清雅,倡导文明祭扫的标语随处可见,不时有手持鲜花者前来祭扫。田先生告诉记者,比起香蜡纸钱,用鲜花祭扫既文明雅致又减少污染。“无论是烧纸钱还是鲜花,都代表了我们对父亲的一份心意。”

  “这几年带鲜花来祭扫的市民越来越多了,不仅是年轻人,老年人也渐渐开始接受这种更文明的方式。”向阳山革命公墓管理处主任刘洪滨向记者介绍说,过去一祭扫就“冒烟”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变,现在带鲜花的越来越多了,带纸钱、鞭炮的越来越少了。

  “清明期间,我们在哈尔滨市十三中学门前设置免费的接送车辆站点,陵园内也提供免费的黄丝带、手写卡等祭扫用品,还有平价鲜花售卖,希望您少‘烧纸’,文明祭扫。”皇山公墓党支部书记王景柱在接听祭扫热线时对咨询的市民这样介绍。王景柱在殡葬行业从业38年,对祭扫方式转变深有感触。“前些年,殡葬品市场出现过一些‘烧手机’‘烧别墅’的乱象,随着政府正确引导和文明理念的普及,这些乱象被鲜花、‘微祭奠’、倾诉亭等低碳环保的祭扫方式代替了。”王景柱介绍,目前除免费的接送班车,皇山公墓在园区管理处内设置便民的倾诉亭、鲜花购买点,在园区通道处设置酥油点香桶,为陵园每座墓碑上粘贴黄色丝带。另外陵园内还通过服务人员的积极引导、园区广播、宣传条幅、展示板等进行文明祭扫宣传。据王景柱介绍,在这种氛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

  生态安葬渐被接受殡葬改革工作全力推进

  “姥姥,我们好想您啊”、“爸爸,愿您安息。”3月23日,在哈尔滨殡葬事务管理所举行的2019年首次海葬活动上,伴随着呜咽的海声,黑龙江省哈尔滨、鸡西、大庆等地的166名家属纷纷和自己逝去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近年来,黑龙江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积极探索推行海葬、树葬、壁葬等生态葬法,逐步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激励机制,在政府的推动下,生态安葬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

  23日的海葬活动上,大船驶到指定海葬位置后,工作人员引导家属将装有骨灰和鲜花的降解罐送入大海,让逝者“入海为安”。据哈尔滨殡葬事务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说,骨灰降解罐是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入海后几分钟后就能融化,骨灰也随之净化在海水中,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非常环保,另外这片是指定的海域,可以让逝者不受打扰。据悉,黑龙江省已连续11年举办集体海葬活动,今年还将继续组织,初步计划全年开展3~5批,确定参加的每户还可领取补贴1000元。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皇山公墓看到,苍松之下草坪之上有着一个个小小的盖碑,前来祭扫者带上鲜花,抚摸着盖碑上亲人名字寄托哀思。王景柱告诉记者:“我们可以提供树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服务,花坛葬与树葬类似,逝者骨灰安置在繁花之中,而壁葬则是将骨灰盒放在墙壁式建筑内。相比于传统墓地来说,这些生态安葬方式不但节约土地资源,也更经济实惠。”

  记者从黑龙江省民政厅获悉,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各地逐步加大对节地生态葬法的推广和补贴力度,积极举办骨灰集中安葬、集中祭奠等活动,如哈尔滨、牡丹江、伊春、绥化、黑河等地公墓划定了草坪葬、树葬等生态安葬区域。从2016年到目前,已有近5000户群众选择了生态葬法。

  为进一步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满足百姓多层次殡葬需求,黑龙江省将从“公益”“惠民”“绿色”方面入手,持续推进殡葬工作改革实现新突破。在未来3~4年内,黑龙江省各地将陆续建成100个中心乡镇公益性骨灰寄存堂,再更新改造一批环保型火化设施,通过对黑龙江省殡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基本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惠民殡葬升级、扩面,努力减轻城乡困难群众丧葬负担,逐步提高惠民补贴标准和政策覆盖范围,将补贴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城乡低收入家庭、全体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巩固提高遗体火化率,大力推进骨灰集中节地生态安葬,加大城乡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力度,提供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记者 李美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