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连接”

2019-03-26 10:46:38|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我省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连接”

  ■留省就业创业奖补资金三年发放近2亿元

  ■启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智慧化指导服务平台建设

  “我是学农业专业的,龙江的涉农企业给出的待遇很好,发展空间也不错,虽然不是黑龙江人,但我想留在这里工作。”25日,“才聚黑土·筑梦龙江”省内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会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东农应届硕士毕业生何明向记者表达了想留在黑龙江工作的意愿。在这场招聘会上,近17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协议,将留在黑龙江省工作。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落实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整体要求,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我省深挖省内优质就业资源,打造高质量招聘会,让毕业生不出校园就能找到好工作,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连接”。针对2019届毕业生,我省目前已组织省内就业岗位为主的“才智聚黑土·建设新龙江”等系列招聘会3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13万余个,2.6万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办好招聘会

  让毕业生扎根黑土地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哈尔滨地铁集团、黑龙江象屿农业物产有限公司、肇源县委组织部等省内70余家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会提供了1453个就业岗位。

  东农本科毕业生李佳对国企和事业单位比较感兴趣,并投了两份简历,还获得了面试的机会。她说,“现在学校的招聘会特别多,来招聘的也都是好单位,这不但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好工作,也降低了求职成本。”

  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会主战场作用,已组织全省2019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系列活动4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大量优良就业岗位。同时,还不断深挖省内就业岗位,开展“大美龙江行”活动,组织师生赴企业参观实践,促成38所高校与省内优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留住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留在重要岗位搭建平台。

  据了解,近三年来,黑龙江省实施留省就业创业工作经费奖补政策,共发放1.98亿元,实现连续三年半数以上毕业生留省就业、高质量就业。

  做好就业培训

  让毕业生找工作更有竞争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签署就业协议的毕业生除学习成绩较为突出外,在简历制作、与应聘单位咨询对答以及面试等环节表现的都较为出色。

  李佳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学校经常组织就业培训。“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所以在求职的时候不但可以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也能够给招聘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所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均表示,一般从大三开始就会有很多相关培训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有的高校甚至从一年级就把就业和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专业教育中。

  黑龙江省始终坚持强化指导帮扶,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建成了由百名高校指导教师和百名企业专家组成的“双百”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在政策解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培训。同时,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开展“送培训进校园”系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在全国较早启动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智慧化指导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让毕业生可以实现就业岗位“一网打尽”。

  就业率和专业招生挂钩让毕业生站在就业“风口”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的宋宁在这次招聘会上比较顺利,多家企业都向他投来了“橄榄枝”。“其实我挺普通的,但软件、网络这些专业招聘的单位和岗位比较多,我是站在了就业的‘风口’上。”宋宁告诉记者,虽然只要够优秀无论什么专业都能找到工作,但有的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容易很多,如果再能拿到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就业几乎“零障碍”。

  据了解,黑龙江省在全国较早实行了招生计划与就业状况挂钩。省教育厅近年来完善了就业监测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对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适度减少下一年度招生计划,对两年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018年,累计调减48所高校招生计划指标2400个。同时,引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确立发展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力度。

  黑龙江省还严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监测审核关,构建“高校——第三方——教育厅”统计核查制度,完善就业率造假举报制度,让客观真实的就业率成为高校招生的科学依据。

  在招聘会上,记者还了解到,黑龙江省部分职业院校还和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学生本科期间可以到职业院校学习技能,甚至可以拿到相关资质证书,这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砝码。(徐小添 记者 衣春翔)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