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时间”给予我们的“新变”访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铁立
编者按
深圳,哈尔滨。一南一北两座城市,因区域对口合作的国家战略而紧紧牵手。深哈合作,让哈尔滨有了近水楼台触摸深圳这座创新之城脉动的先机。正在深圳市挂职的哈尔滨市8名区县(市)党政一把手,置身改革开放最前沿,为全市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寻求“破题”的“深圳方案”。历时5天采访,记者走进深圳光明区、福田区、罗湖区、前海管理局、盐田区、坪山区、龙华区和大鹏新区,跟随8名挂职干部忙碌的脚步,分享他们“深圳时间”的所思所想所悟。
初春的深圳,木棉红硕,花团锦簇。2月28日下午,坐落于深圳市福华路上的大中华文化广场的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会议室内,一场高层次的项目论证会正在举行。大屏幕投影上,1.5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展示中心、总部办公、研发办公、配套物业等整体或局部的规划和建设方案,正在接受与会专家的点评。由高力国际、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分享和展示的,正是哈尔滨(深圳)产业合作园区产业项目及物业布局的相关规划。这片被精心规划的土地远在3000公里之外,正是哈尔滨新区与深圳对接,通过深哈合作“拿来”深圳制度性成果,在哈尔滨新区开展飞地经济合作的有益尝试。
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铁立在深圳挂职4个月来,多次来到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度研讨,推动落实深哈合作的首个飞地经济项目。该项目由哈尔滨新区与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携手,立足两地优势,学习借鉴深汕合作园区、深广合作园区成功经验,以“飞地”为突破口,引入深圳的管理团队,拷贝深圳的体制机制。“我们不单要引进项目,还要引进相应的体制机制。某种意义上来说,‘飞地经济’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项改革措施。”王铁立把这种嵌入式的改革,称为深圳模式的“带土移植”。
去年10月23日,哈尔滨市第二批挂职干部、8名区县(市)党政一把手抵达深圳当天,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起点上,身临其境感受特区脉动的激情,王铁立感触颇深。“哈尔滨市选派两批委办局和区县(市)正职干部在深圳挂职半年,可以看出市委对标深圳、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这个行动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思想观念洗礼
记者:此次在深圳光明区挂职区委常委,为期半年的挂职时间已经过半,置身改革开放最前沿,对“深圳经验”有哪些新的感悟?
王铁立:这次到深圳挂职采取“订单式”,可以随时调研参与任何分工的工作,身临其境,对深圳的工作节奏、机关干部的精神风貌又有了全新、立体的感受。一个最鲜明的印象,就是机关干部务实的态度、担当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新行政文化使机关干部成为最大的创新团队。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服务市场主体上创新,对创新的包容,对创新的理解,每件事情都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思考,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新行政文化的培育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辅相成,体现在明确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坚持服务中体现管理,而不是管理中体现服务。
深圳的顶层设计与微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成就了高效高质的“深圳模式”。我们8名挂职干部都分别就深圳出台的各种文件、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像我在光明区,已梳理了70多个规范性文件,包括机关运行、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分类非常清晰,而且每一部规范性文件都有可操作的细则,建立了“工具箱”。
深圳通过这种公开、透明和包容的制度和政策的安排,形成了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市场要素得以充分的聚集,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形成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方向,支撑着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企业在发展中又提出了新的政策的需求,政府在给与回应中,使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相比于发挥战略作用的顶层设计微创新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战术作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它更贴近企业和百姓,更贴近基层,让大家更有获得感。正是微创新的“润滑剂”作用,使得宏观战略得以有效落实。
对标深圳模式打通改革痛点
记者:对标深圳的营商环境,哈尔滨新区找到了哪些可以快速“复制”的经验?
王铁立:挂职到深圳的第一个月,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深圳构建了非常完善的涉企服务体系,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是通过企业服务中心协调解决的,大家一致认为复制该模式对改善营商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经充分调研,我们决定率先在所在区县复制试点。目前,我们8个区县(市)的企业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均已展开。在深圳,企服中心下托企业上连政府,通过企服中心,企业的需求能够迅速传递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又能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修正政策和工作方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深圳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圳的企服中心就是支撑营商环境的重要要素。
我们分别组织专班与深圳市区相关部门对接交流,认真学习深圳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引领,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能力、企业服务能力、要素供给能力、人才保障能力和法治建设能力,借鉴深圳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出台《关于重塑营商新环境的意见》、《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我们深入研究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如通过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探索制定哈尔滨营商指数、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定期发布营商环境白皮书等举措,争取把这些做法早日落地。
同时,以“飞地经济”为示范,大胆复制深圳经验。积极探索“1+N”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新型规划用地M0、招投标评定分离等做法,以实际案例推动深圳经验在哈市落地生根。目前,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封闭管理1.53平方公里)的哈尔滨(深圳)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起步区科创总部项目力争今年开工。
大湾区背景下深哈合作新坐标
记者:深圳作为“大鹏展翅”的地方,一直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创新引擎,为深哈合作将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王铁立: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消息一出,不仅为珠三角九市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也为我们融入大湾区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深圳融入世界一流湾区、打造一流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和制度安排,都为哈尔滨提供了难得的共享机会,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个窗口期。要结合实际,学就要学最新的、学就要学最优的,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要找准新的坐标定位。“9+2”城市群之间的制度建设、政策扶持、要素流通、创新引领、资源配给都将对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借鉴。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城市,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深圳将继续扛起对标国际化的大旗,不仅贡献财政收入、人才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地将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输出给全国各地,我们要主动对接、主动融入,充分发挥市场和资源优势,深度剖析深圳模式特点,立足实际,化为己用,利用东部、东北两个市场,南方、北方两种资源,充分结合,形成深哈两市合作共赢的契合点。
我们这段时间积极投入到深圳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当中,认真学习大湾区规划先行、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共建共治的好经验、好做法,力争第一时间学习、第一时间结合实际复制。(记者 井洋 韩丽平)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