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严实的农妇在稻田里结队拔草
7月3日中午,日头很毒。五常市龙凤山镇东兴村嫩绿的稻田里,包裹严实的农妇在结队拔草,手中攒下的杂草团成一团,根朝上踩进稻田泥里……“这是最后一片了,明天水热了就放鸭子,除新草和虫就是它们的事了。”苗稻源水稻富硒种植基地负责人苗玉娟说,眼前这片3000多亩的稻田,9年不上化肥不打药,完全靠“古法”种植生态米。
田间劳作的10多个农妇都穿着水靴,草比稻苗稍高,一眼望去很好找,但农妇们还是排成横排,肩并肩推进,不落下一棵杂草……刘桂香大姐说,这个时节她们靠除草赚工钱,早晨4点多就出来了,一小时挣20元,一天能赚200元。但拔草的活儿可不轻松,在没脚脖子的泥塘里走来走去,很辛苦。
为了溯源,五常很多稻田会立起巨大的牌子,这片稻田的牌子上不仅写着“苗稻源水稻富硒种植基地”,还标注了“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农科院”。“这个季节的稻田,不用化肥、农药的地秧苗嫩绿色,一眼能看出来。这片地现在除草用人,马上放鸭子,‘古法’种出来的大米味道真不一样,等到秋天新米上市时一尝就知道。”苗玉娟指着眼前的这片稻田说,正因为坚持生态种植,省农科院才相中了这片地,办了实验基地,水稻加硒也由省农科院技术人员完成。
五常市龙凤山镇东兴村的“古法”种植水稻现在有1.97万亩,有合作社的地,也有米企的地,但这些年大家形成了共识,品质种植才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苗玉娟说,良好的生态环境长出来的水稻绝对不愁卖。他们基地种植的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不但不用化肥和农药,还和省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省农科院技术人员全程监控土壤、水质成分,到了水稻扬花期,还负责给水稻补充硒元素。去年,这3000多亩“生态稻田”出产的大米,批发价就卖到了每斤48元,这也是基地今年扩大种植面积的主要原因。
东兴村的“古法”种植水稻田,也有近两三年没用化肥、农药的地,苗玉娟说,这样的地需要慢慢养,这几年产量会有较大影响,现在只有500多斤,每亩少打近千斤,水稻的价格也相对低一些。不过,随着土壤逐年改善,产量也会慢慢提升,等到养个八九年的时候,产量和价格就都提上来了。
“古法”种植的稻田,有独特的肥料——用豆饼发酵沤肥,保证稻田里营养充足。稻田除草除了人工,还得靠鸭子“管护”,直至水稻结穗。稻田鸭也是一种生态标志,稻田里有农药化肥它们活不了。说话间,第一批小鸭子已经运到了,它们就是“稻田卫士”,专门对付害虫和杂草。它们先在稻田边扎营,水温再升一升,接下来田里的活就靠它们了。
中午过后,太阳更晒,不过稻田间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都是基地里的劳作者。他们说,他们已经懂得,生态种植才是五常大米真正的未来之路。(记者 康福柱)